孔子的作用(第4/5页)

砸烂孔家店

理论上的颠覆,更需要现实的批判强化,所以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些事,我们在第二章时已经讲过了。

把孔子变成敲门砖

鲁迅在他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里说得很透彻:“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然而对于圣庙,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的热心。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在三四十年以前,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做‘八股’,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统名之为‘敲门砖’。这就是说,文官考试一及第,这些东西也就同时被忘却,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康有为要在体制内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要把孔子当作“敲门砖”来用。但是他把孔子当敲门砖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学别人一样去考试,没有敲开通向帝师的大门,于是他就开始对孔子进行改造。

1891年,康有为在陈千秋、梁启超的协助下完成了《新学伪经考》302。表面上看,这是一本关于今古文之争的学术著作。

相传儒家的经典著作《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孔子编订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除官方外,民间的《诗》、《书》等,一律毁弃。汉朝建立后,儒家重受重视,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当时有一个秦朝时的博士,叫伏生,记得《尚书》的内容,但已经90多岁了,“老不能行”,于是文帝便派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到伏生口述的29篇文章,就是后来传世的《尚书》,称之为《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又从孔子故宅的夹壁中发现了孔子九世嫡孙孔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藏起来的用古代蝌蚪文写的《尚书》,比汉文帝时伏生口授、用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了16篇,共45篇,故称《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在书写文字、篇幅、内容上都不同,由此,爆发了今古文之争。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处于官学的正统地位。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刘歆大力提倡古文经学,后来他帮助王莽建立新朝,被封为国师,在权力的作用下,古文经学地位也青云直上。汉以后是三国混战,因战乱,《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又都遗失了。到了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又献出一部《古文尚书》,共58篇。之后,这部《古文尚书》就成为经学研究的主要依据,也是宋儒学所尊奉的经典,一千多年来,读书人都把“古文经”奉为正统。

康有为认为,“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303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正是由于孔子圣道被颠覆,六经被篡改,受其影响的人被蒙在鼓里,社会才出现混乱,人心大坏,统治者骄奢淫逸,皇帝放纵无度,权臣横行无忌,置中国陷入危机于不顾,这就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主要思想。

1897年,康有为又着手写了《孔子改制考》,全书共21卷,约34万字,由陈千秋、梁启超、韩文举、梁朝杰等十余名学生协助编成。长期以来,孔子被认为是信古、好古的,“言必称三代”,而康有为却认为,孔子并非守旧者,而是托古改制的先驱,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六经中之尧、舜、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谓尽君道,尽臣道,事君治民,止孝止慈,以为轨则,不必其为尧舜文王之事实也。”304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