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无足轻重(第3/7页)

每次回到自己屋里时,都得小心谨慎,不管侵占了你床铺的狗的脾性如何,都不能不防一手。那种知道廉耻的胆小的狗,一见到你回屋,便会立刻跳下床,失望地尖叫几声,一溜烟地逃掉。可要是你挡住了它的去路,它出于恐惧会咬你一口。

如果你碰上的是一条厚颜无耻、见过世面的狗,那它就会照旧躺在床上,用一双充满仇恨的眼睛盯着你,杀气腾腾地发威吼叫,使你只得喊邻屋的人来帮忙。

费定那个房间的窗户,朝着伸出在海面之上的凉台。每逢起风暴的日子,人们就把凉台上的藤椅都摆到这扇窗户旁边,摞成一堆,免得被浪花淋湿。这堆藤椅上,总是蹲着一群狗,它们居高临下地望着坐在桌旁奋笔疾书的费定,低声吠叫着,表示要到这间灯光明亮的暖和的房间里来。

起初,费定诉苦说,这些狗简直把他折腾得浑身发抖。只消他放下稿子,抬起头来望着窗子思索,便看到几十双狗眼正义愤填膺地紧紧盯着他。他甚至因此感到于心有愧,因为他住在暖烘烘的房间里,却只是摇摇笔杆,做着显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这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费定的写作,但很快他就习以为常,不再把狗的事放在心上了。

据我看,我们这种简朴随便的生活,使他回忆起了青年时代,那时,我们可以伏在窗台上写作,可以只凭一盏小油灯的灯光写作,可以在冷得连墨水都结成冰的屋里写作,总之,不讲任何条件。

大多数作家都是在早晨写作的,也有些作家在白天写作,只有极少数作家在夜间写。

费定能够,而且常常不分昼夜地写,偶尔才停下笔来休息一会儿。

他每夜都在喧嚣不息的海涛声中写作。对这喧声,他已习惯,这不但不影响他写作,甚至有助于他的文思。相反,寂静倒会使他心烦意乱。

有一天深夜,费定把我叫醒,焦急地对我说:

“你知道吗,海沉默了,走,我们到凉台上去听听看。”

一种仿佛太空中才有的深邃的静寂笼罩了海岸。我们连气都不敢喘,企望能在漆黑的夜色中哪怕捕捉到一丝微弱的海浪拍溅声也好,但是除了耳鸣之外,什么也没听到。这耳鸣是我们自己血液的流动声。在犹如太空一般漆黑的高空中,嵌着几颗暗淡的孤星。我们久已习惯于汹涌的涛声,现在这种无边的寂静反使我们感到压抑。这天夜里,费定一个字也没写。

我不由得观察起费定来,发现他在动笔写一个章节之前,总是先对这个章节一丝不苟地加以思考、检验,用沉思与回忆充实它、丰富它,甚至连具体的句子也都要打好腹稿,否则决不下笔。

费定只写他所清楚地看到的,并且与整体不可分割的东西。

费定清晰、坚定的头脑和一丝不苟的目光,是容不得构思有半点儿模糊之处的,更不要说去表现这种模糊的构思了。按照费定的意见,一部小说必须锤炼得达到最高限度的准确度和钻石般的硬度。

福楼拜一生都苦苦追求文体的尽善尽美。他强烈渴望自己的小说能像水晶一般纯净,以致翻来覆去精雕细琢地修改稿子,有时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在某些情况下,改稿对他来说,已不再是使小说臻于完美的一种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他失去了正确剖断的能力,失去了耐心,在绝望中把自己的作品改得枯燥乏味,或者用果戈理的话来说,“画呀,画呀,画得入了魔。”

费定却总是善于适可而止。他头脑中的那个批评家从来不打瞌睡,可也从来不把作家折腾得灰心丧气。

福楼拜深具文学批评家们称之为“人格化”的那种作家的气质,说得简单一些,他身上有一种禀赋,能完完全全地同他笔下的人物融为一体,而且融合得那么紧密,以至于凡是他们(按照作家的意志)所遭遇到的一切,作家本人也都如同身受。

大家都知道,福楼拜在描写爱玛·包法利[9]服毒自杀时,觉得自己身上也出现了中毒的种种征兆,以致跑去请医生急救。

福楼拜是个名副其实的受难者。他写得非常慢,他曾绝望地说过:“这样写作品,真该打自己的耳光。”

对巴尔扎克来说,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他的至爱亲朋。他有时气得骂他们是坏蛋、蠢货;有时笑容可掬地拍拍他们的肩膀,表示赞赏;有时又因他们遇到了不幸,而笨嘴拙舌地安慰他们。

巴尔扎克深信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他有关他们的描写是无可争议的。巴尔扎克的这种信心有时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他生活中有件趣事可以为证。

巴尔扎克有个短篇小说写一个年轻的修女(她的名字我已记不得了,姑且叫她“让娜”吧)。修道院院长派文静娴雅的让娜到巴黎去替修道院办些事。首都五光十色的繁华生活使年轻的修女震惊。她一连好几个小时站在被煤气灯照得通亮的橱窗前,望着那些见所未见的财宝。她看见了穿着薄如蝉翼的芳香四溢的衣裙的女人。这些衣裙仿佛使这些美人脱去了衣裳,使她们娉婷的项背、修长的玉腿、小巧的乳峰更加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