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为何读书与如何读书(第4/7页)

一头驴子在仰头哀鸣时,偶尔翻翻这样的旧书,从遥远的往昔找回几个旧戒指、几把旧剪刀或者几只被打歪的鼻子,那也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

读诗的最佳时机

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愿望,即:不想再进行那种只注意真人真事和近似于猜测的琐碎阅读,而是希望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从而领略文学中更为纯粹的真实。于是,我们就会营造出这样一种既强烈又普遍的心理状态:不想注意事物的细节,只想沉浸在某种意境中,随某种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节奏而漂浮——这种心理状态的自然表现形式,就是诗歌。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自己似乎也想写诗的时候,才是读诗的最佳时机。

西风啊,你何时才会刮起?
好让细小的雨珠轻轻飘落。
我的爱啊,你何时回到我心里?
好让我在自己的床上静静躺着。

诗歌的感染力是直截了当的、强烈的,我们在片刻之间,除了为诗句所感动,再也不会有其他的感觉。我们一下子就投了进去,而那里又是何等深邃啊!我们一落千丈,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攀挽,也没有任何东西来阻挡我们。小说也给人以幻觉,但那是逐渐形成的;小说制造效果时总会给人心理准备;然而,当我们读到这四行诗的时候,有谁会停下来问,这诗是谁写的?有谁会联想到诗人堂恩的家事,或者诗人锡德尼的秘书?有谁会把这四行诗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和新旧时代的交替联系在一起?诗人永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刚开始读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注意力集中,会感到紧张,就像突然受到某种心理冲击一样;但是,渐渐地,这种感觉会像水中的涟漪那样,一圈一圈地向远处舒展,延伸。我们会越来越冷静、

理智,同时会接收到意识的回声和反射。这时,我们才能对诗加以探讨和评论。

诗的情感不仅强烈,而且覆盖面极大,几乎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在诗中出现过,所以我们读诗的最好方法,就是比较,看看同样的情感是怎样用不同的手法表现的。我们先注意下面两行诗明晰与简洁的特点:

让我像棵树,倒下就是自己的墓地,
一切都逝去,只留下我痛苦的回忆。

再体会下面这一节诗的节奏和韵律:

沙漏中的沙粒一颗颗落下,
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
眼看着我们一生的时光,
在狂欢中白白耗尽;
一切都将在忧伤中结束,
到头来,走向坎墓;
厌倦了荒唐胡闹的人回到家,
叹一口气,数一颗黄沙,
沙粒落尽后他就要长眠,
从此结束他多灾多难的生涯。

再看看下面这段诗沉静和玄想的基调:

不管我们年轻,还是年老,
我们的命运,灵魂的归宿,
都将、也只能与无限同在;
可我们总怀着永生的希望,
努力着、渴望着、期待着,
这希望也永远与无限同在。

再把这段诗和下面四行轻盈、优美的诗句比较一下:

看,巡行的月神升上天空,
她无牵无挂,何处也不停留;
轻柔又明亮,她缓缓而行,
唯有几颗星星,伴随她左右。

或者,也可以和下面诗句中奇妙的色彩想象作一比较:

有人走进树林,信步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