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要沉溺于过度的责任感(第3/6页)

而秩序和结构是可取和有利的举措。这不仅给生活带来了导向性和预见性,在更深的层面上,还为人格尊严的抚育提供了适宜的氛围。规则使我们联想到自制力、顺从和服务于人等等值得推崇的特性。那么,既然有了这些方向,规则就很有效地克制了人们低劣的或者自私的本能。

有必要通过规则来阻止混乱无序的发生,只不过,滥用规则的极端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想一想,假使你的举手投足都受到规章条令的限制,你会做何感想?

·如果条约规定你每次要坐在座位上读书时,都要取得当局的签名许可,你要怎么办。

·如果在你进入杂货店之前,先要核查是否轮到你的次序了,你会怎么办?而来到店里之后,每种食物都只能限量购买,你又何妨呢?

你弄明白了吗?被过于放大的规则,能够制造出一种奴役感。就如同混乱无序的世界里,过度的规则也可能剥夺人的尊严一样。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的成长时期中,你是如何接触到规则的。

幼童时期的规则是十分基本的。在玩耍过后要把玩具收拾起来。不准许打妹妹。你应当说请和谢谢等等。

上学期间的规则变得更具体了。包括社会秩序、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成为一个好邻居等等事项。

青少年时期的规则趋于成熟,你需要遵守新的行为纪律。好比,不能太晚回家、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安排日渐复杂的行程计划等等。有些规则涵盖了生活的组织和计划,有些规则传达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教诲。

现在让我们对规则的指导意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你处于青少年快速成长的阶段时,你的家长或导师每隔多久会与你探讨规则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还有它所引申的含义呢?

例如,你可以对一个少女说,“你的外出时间是截止到半夜,你要在那之前回家。”但在某些情况下,这样说也是恰当的,“我最关心的不是限制你社交活动的时间。我是希望你懂得人与人之间尊重的重要性。我们来谈谈宵禁能带来哪些不同的效果。”

要想让规则变得平衡,就需要敞开思维来思考规则背后隐含的更深意义。人们在学习规则的过程中,规则本身不是主要的焦点,而它存在的原因才是重点。

罗伯特无奈地摇了摇头,坦然承认道:“在家中,我记不得有哪一次我们用那种方式聊过天。你要知道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但他们并非哲学家或心理学家。我没指望他们会萌发和我深入探讨规则意义的想法。”

“你不是唯一的一个有那种家庭经历的人,”我强调说,“大约百分之九十八的家庭都是同样的处境。”

然后我说:“家中的谈话不一定总是像大学里的研讨会一样那么正式。我的意思是,它应有的过程,当正确地领会了规则的时候,规则的接收者会感到他们可以去思索它的用意是什么。只有这样,他们学到的将不仅仅是严格地执行应有的义务,更学会了要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建立规则,其中的原因我就不再赘述了,他们有充分的理由那样做。”

我经常能够听到讨好者抱怨他们表现得顺从了,即使常识告诉他们那样做并不明智时也是如此。当它发生的时候,顾虑就占了规则的上风,并且规则扰乱了他们平静的情绪。

举个例子,有一次罗伯特接下了一个有关区域牙医协会的任务。“我没有时间完成他们的请求,而且最后说真的我做得不如想象中的好。此外,公司里的实验室工作我也落下了,这就意味着我的家庭要一起为我糟糕的决定而遭殃。”

“既然如此,你当时为什么接下那个任务呢?”

“唔,我只是觉得我即将成为该协会的一员,我理应尽我所能为组织出谋划策。我得成为一个可靠的人,对此我有很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