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要沉溺于过度的责任感(第4/6页)

尽管我为罗伯特的热心举动而喝彩,不过很显然,他对规则的顺从使他不能恰当地判断工作和家庭的需求,以至于制约了他自主的表现。他那规则第一的思维方式不允许他全面地评估他的行为举动。结果,其他人的期望成了他行为的动力,而不是他自身内心的原则。

那么,你在什么时候会负责让其他人保持心情愉悦?你又是如何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到了耗尽你自身快乐的地步?

2、随时准备被批评的心态

当责任感被过分放大的时候,通常就衍生了一种批判的氛围。回想一下,讨好者体会到的两种主要情绪是恐惧感和罪疚感。他们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观念,以为要是没有按照其他人所希望的去做的话,别人就肯定瞧不起他们。即使面对的是悬而未决的事宜,他们也认为批评已近在咫尺。所以,他们的讨好行为可以被理解成了避开负面的评价,而试图让自身看起来更有担当的做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批评对讨好行为产生的反作用,仔细审视下述的情形。有哪些场景引起了你的共鸣吗?

·一位妻子总是试图预测她丈夫想让她做什么。她解释说:“每当我对丈夫的需要表现出不关心时,他会生气的,这个代价太高昂了。因此如果我做了需要去做的事情就能够省掉麻烦。”

·一位员工顺应他上司的规矩办事,即使他明白那么做只会浪费大把的时间。“没有必要在这里兴风作浪制造纠纷,因为特立独行的想法只会让带来麻烦。”他断定道。

·一位成年的女儿为了她的父母而改变了她自己的假期安排。“在我放假的时候,我更喜欢做其他事。但假如我太偏离了父母的计划,他们会怒不可遏的。所以还不如迁就他们了。”她阐明道。

·一个女人避免与她的女性朋友诉说她那岌岌可危的、或将导致分居的婚姻问题。她说:“我不敢告诉她们,因为她们对结婚和离婚有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才不会浪费时间聆听我的情感诉求。”

在上述的场景中,每一个讨好者都面临着即将遭受反对的局面,而固执己见的人则以为他们有责任让对方循规蹈矩。只是,在任何家庭或者组织里,坦诚地表达个人的喜好、需求和信念是有益处的。尽管那些事情可能遇到各种评价,可人们还是能很快地在平复心情之后进入顺从模式,而非张牙舞爪地谴责你的不是。

批评信息的本身就充满了威胁性,以致你动辄被贴上不称职、不达标、没自信或软弱无能的标签。讨好者会因为其他人的评语而屈尊顺从,一想到要被贴上如此狼狈的标签就感到惊慌失措。于是他们不放过任何俘获“还过得去”的评语的表现机会,假装得“很负责任”,才能避免得到“你不够好”评价时的尴尬场面。

通常被批评压垮的成年人,在早年时期就对它表现得唯唯诺诺了。

记得罗伯特说过:“我不是有意把父母描绘成魔鬼,因为他们并非那样。我的家庭生活就像其他人家一样,十分平常。”

他接着说:“只是,我的确很小心翼翼,因为我双亲的是非观念感很强,现在他们也依然如此。我只好谨慎地把事情做好,不想遭受批评或惩罚,因为我们的想法毕竟不尽相同。我变得很有责任感,其原因不仅仅是我推崇他们的观点,还是为了避免他们的负面评价。”

他思索了片刻后继续说道:“我仍然对有可能得到的评价和批评很敏感。为了让自己高枕无忧,我几乎会答应所有的请求。”

你是否也深有体会呢?许多时候,批评者会引述一个得体的逻辑依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并且依照它来思考和回应别人(至少这个逻辑依据在他们看来是得体的。)。他们时常察觉不到他们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而这种没有被说出口的言外之意有力地暗示了批评的意味,以至于听取者信以为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