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康熙怒了:软硬兼施扫除内忧外患(第3/10页)

半个月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二十三日,经过反复拉锯,双方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两国东段边界。这个条件,已经越出了康熙皇帝给索额图规定的底线。戈洛文返回莫斯科后,沙皇彼得一世给他颁发了一块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为俄国争取到了尼布楚周边及以西地区的大片中国领土。

索额图回到北京后,康熙皇帝对这个结果也表示满意,认为索额图尽到努力了,他的让步没有丧权辱国,是可以接受的。此后,中俄东段边界和平安静了大约一百五十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开打。

现在,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他至少可以全神贯注地对付那个嚣张至极的噶尔丹了。

噶尔丹是西北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的儿子,青少年时期在西藏五世达赖喇嘛门下修行,达赖喇嘛认定他是一位活佛转世。他的父亲死后,哥哥僧格继承为首领,不久,发生内乱,僧格被杀死,二十四岁的噶尔丹被贵族会议推举为首领。他既是首领,又是活佛,结果,将笃信喇嘛教的蒙古各部迅速聚集到了他的旗下。噶尔丹性情豪迈奔放,富有激情,特别具有煽动性,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就是特别能忽悠,而且也不乏军事才能。刚刚结束的喇嘛生涯似乎并没有养成他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或者他可能把杀人如麻也当成了普度众生的方式之一。于是,他开始了长期席卷草原大漠的军事生涯。

开始,他很像早期的努尔哈赤,一边吞并周边各部,一边始终保持着与中央政府的朝贡关系。面对如火如荼的三藩之乱,康熙皇帝基本拿他无可奈何,只能命令各地镇守将领小心防范。噶尔丹得寸进尺,派来朝贡的队伍动不动就有上千人,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时不时就连抢带夺,视天朝如无物。

康熙二十二年,三藩之乱平息,台湾顺利收复,康熙皇帝下令,各部前来朝贡者,每次不得超过二百人,其余人等一律在口外进行。噶尔丹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冲着他来的。事实上,康熙皇帝可能也确实是冲着他去的。为此,噶尔丹开始在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制造矛盾,打打拉拉,意图趁火打劫,并不断派人前往俄国,在通商之外建立起了官方联系。

到康熙二十七年,经过二十多年攻伐征战,他的势力从天山南北、中亚细亚大草原,一直扩展到了青海、甘肃乃至喀尔喀蒙古地区。当此时,康熙皇帝正在组织喀尔喀蒙古各部联合抗击沙俄,谁知,噶尔丹这厮在沙俄谈判代表的支持下,竟然出动三万骑兵,翻越杭爱山,横着便插了过来,与沙俄军队一举形成对喀尔喀蒙古的两面夹击,使沙俄在边界谈判中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令中国丧失了贝加尔湖以东原属喀尔喀蒙古的大片土地,并形成了沙俄由北向南继续推进的、很难扼制的态势。噶尔丹本人也率军直逼呼伦贝尔,兵锋直接指向了内地,甚至对京畿地区都形成了战略威胁。这可能是康熙皇帝切齿痛恨噶尔丹,三次御驾亲征,必欲置其于死地的重要原因。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与俄国达成协议后,康熙立即筹备针对噶尔丹的军事行动。这时,噶尔丹自家内部却出了大麻烦。

以前,当准噶尔部贵族会议推举他为首领时,曾经有一个规定:僧格的儿子长大后,噶尔丹须将首领的位子还给他哥哥的儿子。如今,僧格的三个儿子陆续长大,噶尔丹当首领却当出了瘾头,不想还位给侄子,他觉得这个位子天生就应该由他来坐。为此,他不光毒死了自己的一个侄子,还不顾活佛的身份,把另一个侄子的未婚妻抢来做了自己的妻子,导致他的侄子率众脱离他的控制。噶尔丹派两千人马前去追赶,被他的侄子全部干掉。偏偏祸不单行,当此时,天山南路又爆发了反抗他的浪潮,使他没有了回家的后路。或者说,他的家园和后花园如今已经都不再属于他。这家伙剽悍如故,索性不回家了,就在大草原上孤魂野鬼般地游荡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