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22页)

咸丰皇帝不希望再出现两年前包令和麦莲直接到天津的情况,所以提前谕令叶名琛想方设法要拦住伯驾。对叶名琛而言,拦住伯驾不是难事,但要断了洋人们的修约念想,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叶名琛对于伯驾还是有些了解的,这个眼科医生出身的美国人在广州已经待了二十年,对中国的社会状况十分熟悉,是个“中国通”,担任过驻华公使参赞、代办等职。前任公使麦莲因病回国,美国政府任命他接替麦莲的职务。值得一提的是,伯驾对于修约问题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在上任之前,他曾经到伦敦会见英国外相克拉兰敦,又到巴黎与法国外长瓦尔斯基会谈,而后又回到香港专门与英国公使包令、法国代办顾随讨论修约问题。

在奔赴上海之前,伯驾就曾经向叶名琛发出照会,但被叶名琛拒绝,于是伯驾让美国驻上海领事通知两江总督怡良,准备北上商谈修约事宜。

有了皇帝陛下的谕令,叶名琛不能再回避,他向皇帝陛下表态自己会竭尽全力钳制伯驾,希望能够将双方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叶名琛是这样表态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想要消除因修约事宜所带来的矛盾,绝不是仅仅修订条约中的文字那么简单。换句话说,如果在原定条约的基础上不能扩大洋人们在华的特权,这场修约谈判注定会走向失败。

然而咸丰皇帝的想法恰恰与洋人们背道而驰,这一点从咸丰六年(1856)六月他下的谕旨中就可以看出:

各夷议定条约,虽有十二年后公平酌办之说,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过稍有变通,其大段断无更改,故有万年和约之称……如其坚执十二年查办之语,该督等亦只可择其事近情理无伤大体者,其变通一二条,奏明候旨,以示羁縻。

咸丰皇帝只是想以微小的让步,应付美国的修约要求。本质上,这是大清帝国在被迫睁眼看世界将近二十年后,依旧未能与外部世界融合的故步自封的体现。

经历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世界在同步发生着变化,洋人们彻底将中国请下了神坛,大清帝国的高层统治者们也对历来被他们视为“蛮夷”的西洋各国,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至少已经被洋人们的坚船利炮打疼。可是从咸丰皇帝的“以示羁縻”来看,大清帝国此时依旧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因为羁縻之策是宗主国控制番邦各国的策略,而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各国展开平等外交的时期,因此咸丰皇帝的理念是不可能得到洋人们的认同的。从这一点来讲,修约产生的矛盾,不过是问题的表象而已。

咸丰皇帝想要继续用羁縻之策与洋人周旋,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洋人们准备对大清帝国施加军事压力来达到自己修约的目的。

当时,伯驾的修约交涉所遭遇的情况,让英国公使包令甚为不满。他向英国外相报告说,对清政府要实行武力威胁,用孤单的行动而不伴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就没有希望令中国有任何重要的让步。法国使馆代办也同意包令的看法,因此他们没有与伯驾一同北上。

不过伯驾还是希望做最后的努力,他从上海乘船到福州,会见闽浙总督王懿德,结果被告知修约事宜是两广总督负责的事情,其余相关人员不能代为上奏。而后伯驾又返回上海,会见上海道蓝蔚雯,希望他能代奏咸丰皇帝派一员钦差大臣到浙江商议修约之事,结果依旧是石沉大海。

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咸丰皇帝发布谕旨:

1.怡良等人设法对洋人加以开导,达到拒绝修约的目的。

2.桂良要严密防范,如果有夷船到来,不可派大员见他们。

3.禁止沿海居民及商渔船只与夷船交易货物,只要让他们觉得无利可图,必然放弃修约的要求而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