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4/22页)

清军和英军就这样在此起彼伏的炮声中一直交战到次日天明。英军眼见清军防守严密,守卫的士兵不断增加,而自身又势单力孤,因此于中午时分退出海口。

台湾之战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正式开战后,第一次迫使英军撤退的战役。和先前的几次战斗相比,清军这次之所以能够顶住英军的进攻,除了敌方的进攻力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以达洪阿为首的台湾官兵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对台湾防务问题十分重视,进而在战斗中能够采取主动,使得英军连续两次进犯均未能得逞。

台湾之战的胜利说明,从战略角度来讲,当时的清政府打败 “船坚炮利”的英军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像《宣宗成皇帝》实录中记载的那样:

顺天时,因地利,用人和,以顺讨逆,以主为客,以众击寡,不难一鼓作气,聚而奸旃。

然而,纵观整个鸦片战争乃至整个清朝末年的对外作战情况,清政府能够做到上述表现的时候是少之又少。在台湾之战成功退敌之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就再也没有太好的表现。

3. 定镇失陷

英军从厦门北上,主要目标是先前已经攻陷过的定海。

定海第一次失陷的时候,原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获罪受罚,道光皇帝改派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赴浙江总督军务,其具体任务就是收复定海。道光皇帝在给伊里布的谕令中写道:

如该夷入口滋扰,即开枪放炮,尽力歼除,不必因有天津禀诉一事,转滋顾虑……务须严加察访,以为进攻之计。

要计出万全,相机剿办,如英人投递书函,不准收受。

看得出来,道光皇帝在谕令中努力给伊里布吃下定心丸,希望他不要受到先前英国人在天津做法的干扰,全力做好浙江前线的督战工作,也希望他不要像琦善那样瞻前顾后地对英国人摇尾乞怜。

然而或许道光皇帝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的暗示,却找错了对象,原因在于伊里布是一个和琦善一样的人。

伊里布到达浙江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代表和英国人谈判,希望对方能够归还定海,而且为了讨好对方,伊里布多次派人送去鸡鸭鱼肉到英国舰船犒劳,可是英国人丝毫不为所动,直到英军南下进攻广东,才从定海撤兵而去。

当时有人将伊里布的献媚做法报告了上去,道光皇帝极为不满,最终将伊里布革职查办,改换裕谦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总督军务。

裕谦,蒙古族大臣,嘉庆二十三年(1818)进士,先后担任主事、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无论做什么官都颇有威望。裕谦是一个保守派,反对国家的任何改革,对英国人的入侵持抵抗态度,并随时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从裕谦过往的经历来看,他虽然不是一员武将,却有着战胜一切敌人的决心。道光皇帝或许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才让他这个文人掌兵。裕谦到达浙江后,立即采取措施,开始加强定海一带的备战工作。

裕谦作为一方军政长管,十分清楚打仗首先要凝聚士气,尤其是定海曾经陷落于敌手,因此凝聚士气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裕谦亲自带领文武官员在神像前发誓,所有官兵将与定海共存亡,并立下军令状,凡私自勾结英国人的,一经查出立即处以极刑。

裕谦十分清楚,定海之战先前之所以失败,除了英军军事实力强大之外,定海的守备工作严重不足也是战败的主因。虽然当时英国军舰已南下广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裁撤浙江的防务力量,甚至继续调兵遣将。他采纳了定海镇总兵葛云飞的建议,构筑定海外城。由青垒山西脚起,至东山脚止,筑土城一道,中间设碶闸三处,作为外抵海潮,内泄湖水之用,在城山地带选择要地安设炮位,使得本来孤悬海外的定海,有了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