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3/22页)

为了确保台湾的安全,道光皇帝还重新起用已经退休在家、精于海战的原浙江提督王得禄,作为台湾防务的顾问协同作战。

达洪阿与姚莹接到谕旨后,丝毫不敢怠慢,经过详细周密的商议,二人依据台湾的地形特点,制订了一份《十七口岸设防图说状》。这份设防图指出,台湾四面环洋,南北绵长1400余里,港汊分歧。除大船不能出入的小口岸可以忽略不计外,最重要的大口岸有七处,其余小口岸有十处,都须严加防范。

十七处口岸,南至凤山县,北至葛玛厅,纵横整个台湾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达洪阿对安平大港口、四草海口、鹿耳门、郭赛港、二鲲身、凤山县的打鼓东港、淡水厅大安港、香山港、竹堑、沪尾、大鸡笼、嘉义县的树岭湖、彰化县的番仔控、王功港、五汊港、噶玛兰厅苏粤等地都做了具体安排。其中包括火炮部署、人员调配、防守职责等,安排得十分详尽。

从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到年底,达洪阿在十七个口岸,共设防守兵力三千四百八十一人,屯丁二百名,乡勇二千四百六十名,小勇五百二十名,累计兵勇达六千七百多人。

除此之外,达洪阿和姚莹还充分吸取了先前清政府和英国人交战屡次战败的教训,为了加强防御能力以及充分迷惑英军,他们一边严格训练士兵,一边在城边口岸插上诸多旗帜,力争给英军造成一种声势浩大之感。在战略方面,他们采纳了王得禄的建议,严守口岸,避免与英军在海上交战,做到以守为攻。同时对口岸的炮台加大整修力度,暗暗加装炮墩、炮墙,在城外的北门到小西门之间加筑一层外城,以增加城池防守的硬度。

经过达洪阿和姚莹的努力,台湾的防务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的确收到了回报。

时光荏苒,义律换成了璞鼎查,英军打下厦门又从厦门离开,璞鼎查派海军将领阿夫万率领三艘舰船前往台湾。不过这三艘舰船途中遇到风浪,其中“诺郁达”号和“安娜”号被迫停泊,只有阿夫万的坐船抵达了台湾鸡笼口。

八月十五日(9月29日),该船移泊万人堆附近。于次日黎明时分,对二沙湾炮台开炮轰击,清军反应不及,兵营被炸毁。参将邱镇功得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开炮回击,同时二沙湾旁边的三沙湾炮台开炮协助回击英军舰船。当时清军的八千斤巨炮击中敌船,致使其桅杆纷纷断落。

阿夫万情急之下下令撤退,可是由于当时风高浪急,该船被风浪吹得冲向礁石,顷刻间立即粉碎,舰船上的士兵纷纷落水,清军趁此机会驾船来了个痛打落水狗。一直到次日(30日)为止,共计歼敌一百五十余人,俘虏十九人,并从死亡的英军士兵身上搜出台湾地理形势图五十一幅,另有十张写满英文的稿纸,里边绘有城池、人物、车马等形状,印证了英军早就有进攻台湾的图谋。

台湾清军算是首战告捷,但达洪阿十分理智,他明白英军不可能只派一艘军舰进攻台湾,而且随着这艘舰船被清军击沉,英军很快就会再次袭来。

正如达洪阿所料,九月五日(10月19日),英军卷土重来,舰船短暂停留鸡笼[鸡笼:今称鸡笼。

]口之后,随即驶进万人堆,遣放两条舢板船进入海口,试图侵犯鸡笼。看到清军守卫严密,英军改变主意,表示愿意以每个人一百大洋的价钱,赎回被俘的英军士兵,结果被达洪阿拒绝。

吃了闭门羹自然心有不甘,然而此时只有两条舢板船的英军不敢贸然进攻,只能向璞鼎查汇报,希望他能够从北上的舰船中,抽出一部分以增援台湾战事。

九月十三日(10月27日)上午,配有重炮的英军重型战舰突然直扑二沙湾炮台,在连续发炮轰击后,炮台的右侧兵营被炸毁。守备许长明、参将伍云升在三沙湾的鼻头山埋伏,伺机发炮轰击,当场炸死两名英军士兵。停泊在邑头洋的英军舰船虽然离得远,但为了给攻击二沙湾炮台的舰船制造声势,也开炮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