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6/22页)

看后来的战争过程,裕谦大营的兵力并不充裕,无法抽调更多的援兵增援定海,加上连日的逆风大浪无法渡航,使得定海成为孤岛。

裕谦到达浙江后,对镇海的防务十分看重,这一点从他将大营设在镇海就可以看出。然而定海和镇海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裕谦虽然也注意定海的防卫工作,但他认为镇海是浙江洋面的要口,定海则孤悬海外,并非完全可守之地。而镇海一旦有闪失,则直接关系到数省的安危,沿海一带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只有保住镇海才可保住大局。但他没意识到,定海是镇海的门户,门户一旦打开,镇海一点儿缓冲的余地也没有了。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定海等于失去了镇海这个大后方,进而最终造成了定海一战的惨败。

八月十七日(10月1日),英军对定海正式发起了总攻。这天拂晓时大雾弥漫,英军强行登陆后,便破釜沉舟将舰船遣走,以绝撤退之心。当时英军兵分三路,一路由东港浦入侵攻打九安门,一路强攻晓峰岭,一路由五奎山迎面攻打。

攻打九安门的英军遭到了守将王锡朋的顽强抵抗,不得已而转向进攻竹山门、晓峰岭。该地守军在英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有些不支,担任总后援的王锡朋派一部分清军援救竹山门,自己则带领另一部分支援晓峰岭,由此战争开始进入白热化—清军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但是在英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下,自身有着大量伤亡。

英军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连续不断地向清军发起一连串的进攻。清军的抬枪、鸟枪由于使用过于频繁导致枪筒红热发烫,不能继续装填火药,只得用大刀长矛与冲上来的英军展开厮杀,一下子就把清军的短板暴露在英军面前。一直到傍晚时分,疲惫不堪的清军终于未能阻挡住进攻,英军成功登上晓峰岭。负责援救的王锡朋亲自与登上峰顶的英军搏杀,不幸中炮被炸断一条腿,最终被英军乱刀砍死。当时王锡朋带领的寿春兵虽然奋力拼杀,无奈武器落后,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晓峰岭被攻占,使得竹山门暴露出势单力孤的缺陷,英军看准这一时机复攻竹山门。清军连日苦战,火器弹药消耗殆尽,有人劝守将郑国鸿退保晓峰岭与葛云飞合兵一处,遭到郑国鸿的坚决反对。在郑国鸿看来,如果丢了竹山门,就算夺回来晓峰岭也不能自存,因此他继续坚守阵地,最终被英军炮弹击中阵亡,竹山门终至失陷。

英军攻下竹山门后,一路沿土城东进,与停泊在东浦港的舰船和五奎山上的炮兵一起攻打关山炮台,而驻守炮台的就是葛云飞。从当时的形势看,关山炮台是定海的最后一道防线,葛云飞责任重大。这位性情耿直的总兵,连日来与士兵们同守阵地,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竹山门的失陷,意味着关山炮台要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英军的进攻。葛云飞试图移动大炮轰击冲上来的英军,可是由于连日来的大雨,使得阵地泥泞不堪,大炮陷入泥中难以移动,等到把大炮摆好位置,英军已经冲上了炮台。

英军将关山炮台围得水泄不通,葛云飞手持大刀带领士兵左冲右突,砍杀了不少英军,但一名敌军士兵冷不防从一块岩石上跳下来,用长刀猛劈,葛云飞的脸部立即被削去大半。即使这样,这位宁死不屈的将军依旧脸带鲜血与英军继续厮杀,最终身中四十余刀,阵亡在竹山门的崖石边。

据说,葛云飞阵亡时身体直立,左手依旧持刀,虽然失去半个脸颊,但左眼依旧圆睁,就连英军将领也不得不钦佩葛云飞以及所有在定海一战中阵亡的官兵。

就这样激战六昼夜,三镇总兵一日之内全部阵亡。

英军有将领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葛云飞)僚属和我们军队短兵相接,都英勇地与他同时殉节。高地上的清军旗手选了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站着摇旗呐喊,丝毫不怕落在他周围的从我军舰船上打出来的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