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5/22页)

应该说裕谦在定海的防务问题上,虽然做得还不是十分周全,但这种坚决抵抗外敌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在当时清政府上下已经习惯于承平之世带给他们惰性的情况下,已属难能可贵。

裕谦信心满满,不仅在于他已经构筑了防御外敌的工事,更在于他手下个个都是猛将,尤其是防守定海的三个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

裕谦到达浙江后,让三个人统筹协作共同防守定海—用三个总兵级别的将领防守定海,可见裕谦多么重视这里的防务。三位总兵到达定海后,针对防务进行了详细分工。郑国鸿驻守定海东侧的竹山门,葛云飞驻守北侧的晓峰岭,王锡朋驻守西侧的九安门,互为掎角之势,其中葛云飞与郑国鸿形成连营之势,王锡朋负责支援,三镇总兵所拥兵力有五千人左右。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日(1841年9月16日),英军舰船第二次到达浙江沿海附近,为了彰显拿下定海的决心,他们在舰船上竖起大旗,上书十个大字:宁镇要通商,定海永不还。

相比于第一次侵占定海,这次英军十分小心谨慎,原因在于他们探得裕谦已经下大力气做好了防务工作。他们先以小船在镇海县双基海口登陆,试图进一步探听虚实,结果被守备黄梦赉率兵击退。

八月十二日(9月26日),四艘舰船再次袭来,这一次的主攻方向是郑国鸿防守的竹山门。英军当时试图从水路进入竹山门。最先发现他们的是葛云飞,他立即指挥清军在半塘土城发炮轰击,将一艘英军较大舰船的桅杆击断。英军看到这一侧的清军防守较为严密,立即转至大渠门,又被镇标左营游击张绍廷在东港浦土城击退。此后的八月十三日(9月27日)至八月十六日(9月30日),英军又接连三次侵袭定海,都被清军击退。

面对英军的几次进攻,清军虽然只获得小胜,但也说明裕谦加强定海防务所做的一切起了作用。令人忧虑的问题也有,比如敌方的几次小规模侵袭,已经使连日作战的清军开始面临困难的局面,其一是粮食短缺,其二是连日作战导致士兵们精神紧张而疲劳不堪。加之几日来风雨交加,清军士兵始终立于泥泞之中,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不过即便如此,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支疲惫之师,居然在此后不久,打出了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最为壮烈、最为荡气回肠的战斗。

英军二次进攻定海的兵力,舰船有五艘,汽船有三艘,登陆作战的兵力分为两个纵队,共计三千五百人左右,另外还有招募的一些当地的亡命徒充当辅助力量,总数上略超过清军。在火力上,清军在定海及土城上共架设了二十二门火炮,城垣周围有大小火炮四十门,另外水师战船上有十门铁炮。清军的作战武器是冷热并用,而英军的现代化武器的杀伤力则远远超过清军,仅一艘大型战舰的火炮就有七十至一百二十门不等。另外,由于定海孤悬海外,使得清军的后勤补给不能及时跟上。

其实,三个总兵最清楚定海前线是个什么状况,因此为了缓解紧张局势,三人曾经屡次请求身在镇海大营的总指挥官裕谦,希望多多增援火炮。但裕谦身边负责文案的人因为葛云飞性情耿直,在呈递文书时没有礼品馈赠,因此故意压下文书。进而此人又代替裕谦批复,说定海一地屡次要求增兵,实属小题大做,三镇总兵的这个做法,是为将来一旦定海失守而推卸责任,因此不能批准增援火炮的请求。

一个管文案的竟可以代替地方一把手批复关于海防的文件,足可以说明裕谦虽然在加强定海的防务方面确实很努力,但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到位。

例如,裕谦在分析定海防卫能力时,认为其众山环绕,东、西、北三面都可以屯兵,以及可以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定海防卫的优势所在。英军火炮固然威力十足,但不能登山进攻,清军的冷兵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即使陷入困境,以定海的地理位置来看,也可以乘夜撤回大陆。这种看法很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