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2/22页)

英军占据厦门周围岛屿的炮台后,立即扭转清军设在炮台上的大炮,反过来轰击厦门。厦门官署及街道皆被焚毁。颜伯焘眼见自己苦心经营的防线瞬间崩塌,心中颇为愤恨,无奈之下只得带领清军退守石寨,进而又退守同安。

厦门之战再次以清军战败而告终。这是英国政府决定扩大侵华战争的第一仗,对于璞鼎查而言算是首秀成功。但英国政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进攻福建地区,而是北上向清政府施压,让其接受他们提出的全部条件。

英国政府十分清楚,战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让自己接下来和清政府的谈判处于有利位置。七月二十日(9月5日),英军决定撤出厦门,仅留六只舰船、四百名士兵驻守,其余舰船继续北上。

七天后,道光皇帝接到了厦门遭受攻击的消息,下诏:

该夷如此猖獗,实堪痛恨。厦门为闽省锁钥,岂可令该夷日久占据?着颜伯焘督同窦振彪、普陀保,趁此未及安定之时,设法克复……勿再迟误。至闽安协所辖五虎门,为省垣咽喉,尤当严密分兵防守,不可大意。该夷伎俩,原只恃船坚炮利,习惯风涛。今该逆登陆占据炮台,是防之之术,必应水陆交严,方不致仓卒失事。

英人现已占据厦门,难保不乘风北驶,扰及沿海各省。

道光皇帝显然找到了厦门之战清军战败的原因,而且预测到了英国人可能会继续北进。因此,他不仅征调了两千名江西士兵奔赴福建救援,同时还诏令沿海各省督抚加紧备战。

道光皇帝甚至还想到,如果英国人北上侵犯京畿重地,必须全力阻击。他诏令衲尔经额赶赴天津进行防堵,并叮嘱,如果英国舰船来袭,万不可仓促迎战,要在险要地方设伏,或采取夹攻战术。为了弥补天津沿海一带兵力薄弱的缺陷,他还指示衲尔经额可以在北塘及沿海各地组织团练。

指示地方的防务工作如此具体,可以看出道光皇帝从先前几次同英国人的较量中,明白对方并非只是善于海战,因此他主张要“水陆交严”,在陆上阻止英军更加重要。坦白地讲,在当时整个清政府对英国人的认识依旧模糊的情况下,道光皇帝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他对英国人的了解逐渐从感性走向了理性。

2. 台湾退敌

在道光皇帝指示厦门地方如何加强防务的时候,英军于七月二十一日(9月6日)开始北上,并兵分两路计划进攻台湾,以及重新攻占定海。

从决定对华动武的那天开始,英国人就有进攻台湾的计划。早在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1840年7月16日),一艘双桅英国舰船就由西向东向鹿耳门外马鬃隙深水外洋游弋,开始侦察台湾的动向。当时驻守台湾的清军发现后,为了截断其前往嘉、彰地区的去路,主动出击,自北而南奋力堵截,最终英国舰船不得不开炮掩护自己撤退,一路向北逃去。

英军侦察台湾动向的做法,倒是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立即将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道光皇帝连夜批示:

屡谕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以夷船沿海骚扰,亟宜严为预备。

或许仅仅是让台湾地方军政长官紧绷防卫英军侵占这根弦儿,还觉得不够,于是他在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日(1840年12月25日)再次下谕旨:

英夷包藏祸心,无厌之求,益无底止,如有不得不攻剿之势,则兵贵神速,不可稍有延迟,坐失机宜,务当体察严密防范,其平日得力之将弁,及应用之枪炮火药等件,均当预为筹备。前调各兵,虽已有撤回归伍者,而本地防兵为数不少,尤当分布要隘,有备无患……

我们可以看出,道光皇帝希望台湾地方的行政长官与军事长官务必精诚团结,由此可见,他除了认识到英军的军事实力不同寻常之外,似乎也意识到清军之所以屡战屡败,也有自己内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