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权臣固政(第4/10页)

在仇士良死去的一年多后,即会昌四年(844年)六月,宫中有和仇士良结怨者,忽然站出来揭发仇士良的罪行,说他活着的时候存有谋反之心,而且府邸里私藏兵器甲胄。李瀍得到报告后,命人前去搜查,结果确实搜出了几百件兵器甲胄。

按照《唐律》规定,如果私藏甲胄三领、弓弩五张,则要被处以绞刑,而仇士良私藏了数百件,即使千刀万剐恐怕也难以抵罪。于是,李瀍诏令削夺其官爵,并没收其全部家产。

仇士良最终也没能逃过惩罚,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个死人,但因为其嚣张跋扈三十年,还是将恶业播到了家人身上。随着仇士良的被迫退休和遭到惩处,李瀍即位后在抑制宦官方面取得了成功。纵观李瀍在位的六年间,像李辅国、程元振、仇士良那样嚣张跋扈的宦官不曾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宰相李德裕独揽大权。

当然,宦官干预朝政已经历时百年,积以成习难以根除,整倒一个仇士良并不意味着就能彻底根除宦官干政的局面,李德裕对此不能视而不见,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努力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尽量抑制宦官特权,换句话说将宦官特权限制在不损害朝廷大局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

在仇士良之后,宫中宦官的头面人物是枢密使杨钦义和刘行深。杨钦义与李德裕可谓是老相识,李德裕复相之前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杨钦义是淮南监军。那个时候李德裕并不拿杨钦义这个监军当回事儿,完全不像其他藩镇节度使对皇帝任命的监军毕恭毕敬,因此遭到杨钦义的嫉恨。

直到有一天,杨钦义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令,让他即日起程入朝。当时许多人猜测杨钦义此番入朝,一定会被委以重任担任枢密使。李德裕听到人们议论后,为了避免日后杨钦义为难自己,便在节度使府衙摆下酒席宴请杨钦义。席间李德裕对杨钦义巧言恭维,又赠给杨钦义珍玩宝物数十件,搞得杨钦义十分感动,表示如果日后高升,一定不会忘记提携李德裕。

可是就在杨钦义启程行至汴州时,又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书,让他重返淮南担任监军。杨钦义返回淮南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将李德裕赠予的数十件珍玩宝物如数奉还。可是李德裕却丝毫不以为然,他告诉杨钦说这点东西不算什么,希望杨钦义不要多虑。

杨钦义听完后大为感动,原先对李德裕的不良印象一笔勾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杨钦义发誓如果未来有合适的机会,一定让李德裕重返朝廷。后来杨钦义果然再次入朝担任枢密使,史料上没有记载李德裕重新回归朝廷,杨钦义是否起了什么作用,但李德裕复相之后,和杨钦义的关系十分要好,而且李德裕充分利用他和杨钦义的关系,妥善解决了军队统帅指挥权与宦官监军之间的关系。

李德裕后来在平定泽潞之乱与北征回鹘的作战中,总结了贞元十四年(798年)时韩全义奉命讨伐吴少诚以来对叛乱藩镇作战屡屡失败的教训,李德裕认为,以往朝廷用兵往往存在三大弊端:

一、皇帝为军队下诏令,宰相大多事先并不知情。

二、监军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指挥军队,而军队统帅无法指挥军队。

三、每支军队都有宦官充当监使,选用军中骁勇善战者保护自己,而那些上阵打仗的士兵多为怯弱胆小者,每次开战,监使都在距离战场很远的地方,只要看到军队怯战,立即带着卫队先行撤退,最终导致军队溃退。

李德裕说的这三点,显然是将产生弊端的根源归结为宦官监军所致,于是他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协商,提出各军监军从今以后不参与军政事宜,允许监军在每千人中抽去十人充当护卫,如果军队打了胜仗,监军可以跟着统帅一同得到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