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露之变

宦官专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三大祸患之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李昂是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即位的,所以经常受到王守澄的钳制。而李昂和他的父兄不同,他是一个力争有所作为的皇帝,兄长敬宗李湛被宦官弑杀,始终在李昂心中存有阴影。从即位开始,李昂就一直谋划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终于在大和九年(835年),爆发了由李昂一手策划的甘露之变,表面看上去这场血流成河的斗争具有突发性,但事实上早在大和五年(831年),这场政变就已经出现征兆,这就是宋申锡蒙冤事件。

前奏

宋申锡,子庆臣,少时家境孤贫,进士及第后多次被节度使府聘用。长庆二年(822年)被提拔为起居舍人,宝历二年(826年)改任礼部员外郎,不久又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在当时朝廷党争大兴之时,宋申锡却在朝廷中清正廉洁,从不参与党争。

李昂即位后,宋申锡担任户部郎中、知制诰。大和二年(828年),被正式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任为翰林学士。李昂经常忧虑宦官的权势过于强盛,而且不甘心受到一群家奴的钳制,总想物色一个合适的大臣,与之商议诛除宦官的大计。可是当时朝臣们“非牛即李”,所以李昂还是决定从内廷寻找合适的人选,看来看去他觉得只有清正廉明的宋申锡最适合。

大和四年(830年)七月,李昂任命宋申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将他招进了宰相班子,并立即和他商讨诛除宦官事宜。按说如此机密事宜,宋申锡本应该守口如瓶才对,可是他为了帮助李昂联合更多的人,将皇帝想要诛除宦官的事告诉了时任吏部侍郎的好友王璠。可是宋申锡并不知道,王璠除了是自己的好友之外,和郑注的关系也是不错的,而且当时郑注极为受宠,处于一种投机心理,王璠将诛除宦官的消息告诉了郑注。

最终的结果就是王守澄得到了消息,于是他和郑注密谋,决定先发制人,让神策军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李昂的弟弟漳王李凑。他们宣称十六宅宫官员晏敬则、朝官朱训和宋申锡的心腹官员王师文图谋不轨,朱训告诉王师文皇帝多病,太子年幼,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该遵循兄终弟及的礼法,立漳王李凑为皇帝。

为了使皇帝李昂能够相信,他们设计了具体场景,说王师文送给朱训绢布八百匹,而晏敬则从十六宅宫拿出漳王李凑的吴绫汗衫一件,熟绫线一匹作为对宋申锡的报答。

王守澄和郑注等人的谋划十分严密,一直到大和五年(831年)二月,王守澄才将诬告宋申锡的奏状报告给李昂。李昂看完后顿时十分恼怒,当即命令王守澄展开调查。事实上,王守澄正是利用了李昂身为皇帝权威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自尊心理,将李昂玩弄于股掌之间。

有了皇帝陛下的诏令,王守澄随即开始发挥,他准备二百名骑兵去突袭宋申锡的官邸,意图杀掉其全家灭口。可是这个想法遭到了时任飞龙厩使的另一名宦官马存亮的反对,虽然马存亮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他一再劝阻王守澄不要妄开杀戒。因为宋申锡的罪名尚不明朗,而且皇帝陛下也仅仅是让他先调查这件事情,擅杀宰相是要引起众怒的,一旦引发动乱,后果不堪设想,至少应该先和其他几位宰相商议后再做决定。

王守澄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采纳了马存亮的建议,暂时放弃了诛杀宋申锡的想法。可是皇帝李昂的行动却快如闪电,在王守澄奏状送上来的三天后,李昂在朝会之后在延英殿召见宰相班子成员议事,名单中唯独没有宋申锡的名字。宋申锡经过多方询问,才知道自己被王守澄告了一状,于是他眼望延英殿,手执笏板叩头后回到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