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宪宗之死(第5/8页)

李恒性格温和,缺少果断,这一点和李纯正好相反,这也造成了刚毅果断的李纯不太喜欢李恒这个儿子,在内心深处,李纯对太子的人选始终存有动摇。

元和八年(813年),吐突承璀从淮南返回京城长安,此时支持李恒的李绛被李纯罢相。元和十四年(819年),支持李恒的崔群也被排挤出朝廷。吐突承璀作为李纯信任的宦官开始掌握实际权力,通过将近六年的揣摩,吐突承璀发现李纯对太子李恒并不是那么满意,而且作为李恽的支持者,吐突承璀明白李恒即位后肯定是于己不利。由于李纯长期服用丹药,身体逐渐衰弱,于是吐突承璀开始谋划废掉太子李恒,意图利用李纯在位期间另立李恽为太子。

《资治通鉴》记载:“初,左军中尉吐突承璀谋立澧王恽为太子,上不许。及上寝疾,承璀谋尚未息,太子闻而忧之。”

从上述这段记载来看,至少在当时,吐突承璀谋立澧王李恽,并不是秘密进行的,或许他仰仗自己的权势以及皇帝对太子的冷落,他认为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李恒当时知道消息后十分忧虑,立即向时任司农卿的舅舅郭钊问计,而郭钊似乎也给不出什么良策,只告诉李恒尽心孝顺父皇李纯耐心等待,不要担心其他的事情(“尽孝谨以俟之,勿恤其他”)。

郭钊所说的耐心等待或许就是李纯驾崩的那天,等到李恒当了皇帝,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但当时李纯年方43岁,尚属年轻,虽然长期服用丹药健康状况十分不好,但也还没到立即驾崩的程度。

但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李纯暴崩于中和殿,很多迹象表明,李纯并非自然死亡,而是死于一场宫廷政变,而这场政变的始作俑者正是太子李恒和他的母亲郭贵妃。

幕后操纵者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一日,李纯由于长期服食丹药病倒而停止了正常的元会。当时义成节度使刘悟入朝,因为其在征讨平卢中活捉李师道立下大功,所以李纯才在病重的情况下亲自在麟德殿接见了他。李纯自服用丹药以来身体虚弱,多次停止上朝,因此京城传出皇帝陛下不久于人世的消息,这次刘悟亲自见到了李纯,并将李纯的状况传到外界,这样使得人心稍安。

可是就在刘悟见完李纯的27天后,宫中突然传出李纯驾崩的消息。

关于李纯之死,不同的史书记载略有不同:

《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李纯)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杀逆,史氏讳而不书。

《旧唐书•王守澄传》记载:时帝疾大渐,内官陈弘志等杀逆,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

《新唐书•宪宗本纪》记载:宦官陈弘志等谋反。庚子,皇帝崩,年四十三。

《资治通鉴》记载: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侍陈弘志杀逆。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李纯并非自然死亡,而服食丹药也不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宦官陈弘志才是杀死李纯的凶手。不过当时陈弘志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宦官,如果仅仅是不满李纯的躁怒而杀死他,相信他没有这个胆量。

事实上,清代史学家王夫之就明确指出,李纯被人谋杀是很明确的事情,但陈弘志只是执行者(“推刃之贼”)。李纯不立郭贵妃为皇后,并和吐突承璀谋划废掉李恒的太子之位,而立李恽为太子,虽然还没具体实施,但不可否认,郭贵妃和太子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因此是郭贵妃和太子李恒勾结宦官杀死了李纯(“宪宗之贼非郭氏、穆宗而谁哉?”)。

王夫之的推断不无道理,而且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也持同样的观点。事实上,我们通过前边介绍太子李恒问计舅舅郭钊这件事来看,至少说明李恒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且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太子李恒参与谋划弑父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