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宪宗之死(第6/8页)

李纯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暴崩,太子李恒于同年闰正月三日即位,李恒在即位的敕文中特别说到了一件事情,现将大致意思翻译如下:今年正月二十八日至闰正月三日,宫苑诸多守卫将士包括西内守卫将士,守卫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并更替频繁,现在赏赐内侍省和内侍宫正等。

本来从正月二十七日李纯死亡的那天起,这些守卫将士就肯定一直昼夜不停地值班,赏赐他们是合情合理的,可是为什么李恒偏偏要从正月二十八日开始算起?《资治通鉴》二四一卷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庚子(二十七日),(李纯死后)中尉梁守谦和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璀及澧王恽,赐左、右神策军士人钱五十缗,六军、威远人三十缗,左、右金吾人十五缗。

这段史料证明,正月二十七日起宫廷内发生了政变,以梁守谦为首的宦官集团率领神策军杀死了权倾一时的另一个宦官吐突承璀。综合前边陈弘志杀死李纯的行为来看,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宫廷政变。以吐突承璀的地位来看,他也有自己的势力,所以正月二十七日在李纯死后的那段时间里,宫廷内很可能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血战,最终以梁守谦宦官集团获胜而拥立李恒即位结束。在这场斗争中,由于神策军和宫廷守卫全都站在了李恒这一边,立下大功,所以最终得到了李恒的赏赐,这也说明李恒对于这场政变是完全清楚的。

最后一个问题,以梁守谦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什么会帮助太子李恒加快即位的步伐而最终充当弑君的刽子手,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李纯即位后,宦官集团的内部变化说起。

李纯作为中兴之主,从一即位便以重振大唐帝国的国威为己任,他十分清楚宦官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所以他即位伊始便对宦官采取抑制的政策。当时因触犯法律受罚的宦官比比皆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诸多宦官失意的时候,吐突承璀由于办事能力出色,而且拥护李纯“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政策,所以备受李纯的宠信和重用。由于吐突承璀被过分的重用,这就导致其他宦官们的不满,但越是这样就越遭到李纯和吐突承璀的进一步压制,最终致使宦官集团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吐突承璀为核心的得势派,另一派是失意派,代表人物是梁守谦、王守澄以及陈弘志。

李纯行为正常时,失意派的宦官们尚且能够生存。但前边我们列举了《资治通鉴》的记载,李纯因为服食丹药而导致脾气暴躁,宦官被杀的人不在少数。可以说,梁守谦、王守澄等宦官最终决定发动政变也是为了自保,不过方式有些极端。纵观朝廷所有的势力,他们要寻找靠山,太子李恒和郭贵妃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宦官失意派和地位岌岌可危的太子李恒、郭贵妃,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导致宫廷政变的发生。以吐突承璀为核心的得意派或许太过得意,最终倒在了失意派的刀剑之下,而李纯的死也是他自己喝下了自己酿造的毒酒。

元和十五年(820年)闰正月三日,太子李恒在太和殿即位,对于拥立其即位的功臣李恒论功行赏。对手刃先帝李纯的陈弘志,不但没有给予任何处罚,反而使其出任淮南节度使监军。对于李纯生前极为信任的道士柳泌等人,李恒下令一律斩杀。

元和十五年正月的这场宫廷政变,李恒和郭贵妃虽然没有具体参与,但他们的确充当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说李恒是弑杀其父的帮凶一点也不为过。但从政治角度来看,李恒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备受冷落的利益集团终于获得了最大的政治利益。

李恒即位后,将曾经支持过自己、时任湖南观察使的崔群调回朝廷,亲自召他到别殿,准备重用崔群。但崔群却显得很是平静,并没有因为自己咸鱼翻身而喜出望外,他告诉李恒之所以自己会支持他,是因为这是先帝李纯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