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藩镇平服(第3/8页)

最终在误会之间,李纯没有采纳郭昈的建议,一直到郭昈被捕,这件事情才被查出来。

淮西被平定之前,李师道对于倾降派一支采取高压政策。但随着淮西的平定,使李师道又不得不重新考虑前途的问题,因此在这期间倾降派和造反派的斗争再次展开。

李纯的特使张宿到达郓州后,针对李师道讲究面子、不肯居于人下和不屈服朝廷的心理,为李师道分析了归顺朝廷的理由。在张宿看来,李师道的身份可以追溯为皇室宗亲,如果按照辈分排列的话,李师道还是当今皇帝的叔父,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师道确实不应该屈服。但平卢近两年反状实在太过明显,可是皇帝陛下依旧忍让,平卢镇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赶快向朝廷臣服,不然的话结局肯定会像淮西一样。

李师道听从了张宿的建议,立即遣使入朝请求割地臣服。李纯批准了李师道的请求,允许其割沂、密、海三州,并以长子入朝作人质。李师道按照李纯的要求立即去做,并奏报其长子入京的时间,应该说平卢的归服完成在即。

但就在此时,平卢内部的造反派再次开始兴风作浪,李师道的妻子魏氏反对让儿子进京当人质,而且造反派们煽动李师道,认为平卢自先节度使(李正己)以来,拥有十二州之地,精兵不下数十万,远不是淮西所能比的,如果最终对抗不过朝廷,再献出三州之地也不晚。

李师道听了造反派们的煽动,瞬间觉得很有信心,于是他再次下令将请降派全部打入大牢,然后借口平卢镇需要整顿税务,将张宿轰回了京城。

不过,此时的李纯并不知道李师道态度有变,依然对平卢镇归服抱有信心,所以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李纯又派左常侍李逊前往郓城宣慰。让李纯没有想到的是,李逊到达郓城后,李师道一改先前接待张宿的谦卑态度,在李逊面前大摆兵阵示威。但李逊毫不畏惧,走过兵阵进入府衙后,面不改色地要求李师道对归服朝廷一事有明确的态度,但李师道左右推诿,予以委婉拒绝。

从李师道的回答中,李逊感觉出李师道并无真心归顺朝廷之意,所以他没在平卢停留多久便返回京城向李纯汇报,李逊告诉李纯,如果想让平卢镇彻底归服,就必须像征讨淮西一样,大举征讨平卢。

不久后,李师道上表说平卢军情不稳,暂时不能纳质割地,至此李纯终于彻底明白,原来李师道一直在忽悠自己,于是对平卢的用兵问题开始提上日程。

不过,对是否征讨平卢,李纯始终存有一丝顾虑,这种顾虑来源于朝廷的现状以及平卢强大的军事实力。

进兵平卢

不可否认,征讨淮西的成功使朝廷声威大振。但淮西镇和平卢镇比起来,军事实力堪称是小巫见大巫,而且三年的征讨淮西之战,也使得朝廷在财力、物力方面有些捉襟见肘,国库为之空虚,百姓为之疲敞,如果现在立即发起对平卢的征讨,李纯担心可能会引起大臣的反对和百姓的不满。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卢东靠大海,北有黄河,朝廷如果征讨只能从西面和南面进攻,这比处于平原之上四周无援的淮西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平卢下辖十二州,人口三百余万,拥兵数十万,那些造反派们主张打不过再割地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换句话说,朝廷如果想征讨平卢,就必须动用比征讨淮西更大的力量才能做到。

鉴于上述几方面原因,李纯不能不慎重对待征讨平卢的问题。为了能使群臣在是否征讨平卢的问题上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元和十三年(818年)六月,李纯发布《令百僚议征李师道敕》,敕文一一列出李师道的种种罪行,请百官讨论决定是否征讨。

李纯的意图很明显,他坚信大臣们在征讨淮西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以及了解李师道的悖逆后,一定会支持自己对平卢用兵。事实证明,李纯的坚信是正确的,百官在阅读了皇帝的敕文后,意见空前一致,这在十余年征讨藩镇的过程中是极为少见的。于是李纯趁热打铁,七月三日正式宣布《讨李师道诏》,开始对平卢正式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