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

魏博镇的主动归顺更加坚定了李纯解决藩镇问题的信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走扎实道路的决心。此后李纯十分重视经济问题,注意整顿财政,采取多种措施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恤灾民,改革税法,整理漕运,使帝国的经济、财政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全面开展“以法度裁制藩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元和九年(814年),李纯在帝国国力逐渐上升的时候,开始继续着手解决藩镇问题。继平定三镇叛乱和强征河朔之后,李纯终于迎来了他平定藩镇割据的最重要一役,也是李纯当政时期影响重大而深远的政治事件,即元和九年(814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的征讨淮西之战。在这场规模空前、耗资巨大、困难重重、历时长达三年的战争中,李纯的意志和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使他平定藩镇的事业逐渐进入高潮。

淮西叛逆

淮西镇自李希烈担任节度使后,一直处于割据独立的状态。德宗皇帝李适征讨淮西时,淮西镇将陈仙奇毒杀李希烈,淮西镇重新归顺朝廷,后来兵马使吴少诚又杀死陈仙奇为李希烈报仇,当时朝廷已经无力讨伐,被迫只得任命吴少诚为淮西节度使。

吴少诚为人阴险狡猾,自从担任节度使后,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抗拒朝廷命令。贞元十四年(798年),吴少诚派兵侵掠霍山(今安徽霍山),贞元十五年(799年)又占领唐州(今河南泌阳),朝廷因为财政拮据而无力讨伐。此后吴少诚气焰更加嚣张,不断进攻临颍(今河南临颍)、陈州(今河南淮阳)、西华(今河南西华)等地。面对吴少诚的嚣张行为,德宗李适实在忍无可忍,在朝廷财力拮据的窘境下,于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削夺吴少诚的官职,并发兵征讨淮西。

可是讨伐的结果却让李适大跌眼镜,在溵水(今河南商水)之战中,吴少诚打败官军,官军几乎损失殆尽,吴少诚扬言打到长安。于是,李适被迫停止征讨淮西,重新恢复其官职。

就是在那一战后,朝廷再也无法驾驭淮西镇。吴少诚治下的淮西镇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溵水之战发生的那一年,李纯23岁。对于当时朝廷的失败和祖父被迫赦免吴少诚的情境,年轻的李纯全都看在眼里,一直到他即位后都始终难以忘记淮西镇带给李唐皇族的耻辱。因而在平定西川刘辟以后,他即有心征服淮西,只是因为后来征讨成德始终无暇顾及。

事实上,当时李纯想要征讨淮西除了想一雪前耻之外,还在于淮西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淮西镇地处中原腹地,其势力如果向东北方向推进,可以扼制汴河上的甬桥(今安徽宿县),进而切断朝廷东南漕运这一经济命脉;如果向北推进,可以控制汴梁,进而威胁东都洛阳;向西发展,可以直取襄州地区,切断朝廷通过长江进入汉水北上的漕运路线;因此朝廷一日不得淮西,中原便始终存在隐患。

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吴少诚病死,对于朝廷来讲这是解决淮西问题的绝好机会。可是鉴于当时李纯已经展开了对成德镇的讨伐,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李纯只得放弃征讨淮西,于元和五年(810年)正月,任命吴少诚之弟吴少阳为淮西节度使。

李纯本以为吴少阳上位后,会一改其兄的叛逆行为,但让李纯失望的是,吴少阳反而变本加厉,不仅派人越界抢掠寿州(今安徽寿县)的茶山,截杀往来的商旅,而且扩充军事实力,修筑防塞,并且在职期间一直不肯入朝。李吉甫担任淮南节度使时,请求将淮南治所扬州(今江苏扬州)迁至寿州(今安徽寿县),以便随时征讨淮西,但由于当时征讨成德正陷入胶着,所以其建议未被采纳。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吴少阳病死,其长子吴元济密不发丧,以父亲的名义上表,请求朝廷批准吴元济袭任淮西节度使。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请求,李纯觉得十分蹊跷,于是派遣太医前往蔡州,以帮助吴少阳治病为名探视真伪。可是吴元济坚决拒绝太医入境,并在辖地的边境上大肆陈兵,在这种情况下,出使在京的淮西镇判官杨元卿认为吴元济蓄意谋反,所以将淮西镇的军事布置及讨伐方略一并上奏给皇帝李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