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的权力(第3/6页)

周朝是靠礼建国的,但是到春秋后期,随着王权衰落,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伴随着一些贵族势力的不断增长,他们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鲁国的卿家贵族季孙氏,三桓之首,就曾“八佾舞于庭”319,所以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0

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与周王朝软弱的“封建”体制让各派思想家们在国家管理的根本问题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那就是大一统。《管子·兵法》中强调“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墨家则从国家存亡的角度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墨子说,“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321而儒家思想则更直白的强调,“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322提倡性恶论的荀子更是认为,“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自古至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323法家的代表韩非子说得更明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324甚至以“无为而治”著称的道家也强调“大一统”,庄子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325

长期的分裂终于迎来国家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废除封建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等政府机构,在地方则实行郡县制,完成了由中国古代封建贵族统治到“大一统”的君主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转变。

大一统的国家存在形式需要高度的中央集权去完成,而这一中央集权在秦朝就完成了他的雏形:在行政方面,“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26,要求绝对统帅和指挥自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系统以及所有官吏,要求各系统各部门完全根据他的意志和指令办事;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方面,皇帝的指示优于一切现行的法典法令,遇有抵触,一律以皇帝指示为准;在财政方面,皇帝认为,全国的人口、土地都是自己的私有物,掌有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全部支配决定之权;在军事方面,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通过权力分割等方式完成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和最高指挥权。秦朝政治体制的设立,奠定了中国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历代王朝,除了在意识形态上不断把皇权神圣化外,还不断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为避免分权或“僭取”做出种种努力。

汉高祖刘邦在夺取政权后,大肆屠杀异姓王,如燕王臧荼、楚王韩信、燕王卢绾、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等等,通过对异性王的打击,巩固刘姓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杯酒释兵权”,罢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禁军职务;实行“更戍法”,让将士经常“易置”和“调换”,以达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327的目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设转运使负责各地税收,使节度使和地方官吏无权过问地方财政。

明朝“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正式昭告群臣和天下:废丞相,革中书省,权分六部,而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因此,胡惟庸成为中国最后一任丞相。

靠朋党起家的雍正帝,深知朋党对皇权的威胁,为强化皇权,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其后职权愈来愈大,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干脆废止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变成只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虽然它行使了国家最高权力,但是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兼职,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人选都是由皇帝特选,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这就使得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因此,人们也说军机处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因为“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328的只能是皇帝,所以乾隆说,“一切庆赏刑威皆自朕出,即臣工有所建白而采而用之,仍在于朕,即朕恩泽也”。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