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的权力(第2/6页)

与神权相结合使商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是对所有官吏及诸侯国君长的任免权;二是对一切行政事务的最后决断权;三是对所有臣僚的监察权;四是对军队拥有最高统帅、指挥权;五是对臣民拥有最高的司法权。在商朝,商王的讲话就是法律,正如《尚书·盘庚》所说,“予制乃短长之命”,“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用现在的话说,“想灭谁灭谁”。

周朝是个王权相对较弱的时代,王权的衰落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对神权的否定与“德治”的提出。商王的统治是建立在与神权的紧密结合之上的,为了打出反商的旗号,周公强调,“天命靡常”,“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惟其不敬德,乃早坠厥命。”316明确指出,殷朝的灭亡是因为“不敬德”。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是因为周朝“以德配天”。在周公那里,天、王、民成为一种三角关系,王命取决于天命,但天意取决于民意。这就使得毫无限制的商王权力,变成了一个受命于天,又受制于天的周王权,如何才能“祈天永命”,只有“用德祈天”,“敬德保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中国民权的第一次提升。

周王权衰落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分封制的建立。周朝建国之后,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具体分封数量不确定,《荀子·儒效》中说:“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又说:“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在周朝,各诸侯国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周天子分封给他们的领土,可以世袭,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同,并且还有自己的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军队不在自己手里,那么周王主要靠什么完成对诸侯的制约呢?礼。

分封出去的诸侯多了,就造成了周天子自己的疆域缩减,而各诸侯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更使得周天子号令的影响力大为减弱,最后导致诸侯坐大,中央权威衰落,局面失控。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但是到了东周,随着周王室权威下降,很多诸侯都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了。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充分体现了这一周王室中央权威衰落的过程。

自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再也无法控制诸侯国,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东周中央政权衰落的程度。

一是周郑交质。周幽王之子,东周第一代王周平王(约前781—前720年)为避犬戎,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在这个过程之中,郑武公立有大功,被封为周朝卿士。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仍为周卿士。周平王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虢公,以保持权力的平衡。郑庄公生气了,“郑伯怨王”,周平王矢口否认也不行。问题严重了,周平王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于是做了个举动,交换人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317。中央政权在自己的人事安排方面,竟然如此无自主权,还与郑庄公采用了平等的“二国”之间的办法,中央王权的衰落可见一斑。

第二件事是周郑交恶。是接着第一件的。周平王死后,人质姬狐回朝继位,然而不幸的是,姬狐回朝后就病死了,于是其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郑庄公在朝廷上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姬林不甘心受郑庄公的控制,就把他撵走了。郑庄公回国后,便开始寻衅滋事,“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318,不久,郑庄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姬林大怒,干脆免了他卿士的头衔。郑庄公也不示弱,一连五年不去洛邑朝见。姬林实在忍耐不住,不顾臣下劝阻,亲自统领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点起兵马迎战。结果是王师大败,周桓王在撤退时被郑国大夫祝聃一箭正中肩膀。事后,郑庄公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赔罪,姬林只好借此下台阶,宣布免郑庄公之罪。长葛之战使姬林威风扫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牌子,从此,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