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第4/6页)

他终于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离开了卧龙岗。头也不回地。

江东可以说“不”

孙权也在闷声发大财。就在刘备赢得孔明归时,孙权也广纳贤士:会稽阚泽来了;彭城严畯来了;沛县薛综来了;汝阳程秉来了;吴郡朱桓来了;当然还有陆绩、张温、骆统、吾粲等人。这些人来到江东,受到了孙权的礼遇。不过以上诸人是玩嘴皮子的,接下来,孙权又引进了若干玩刀把子的人才,他们是:汝南吕蒙,吴郡陆逊,琅琊徐盛,东郡潘璋,庐江丁奉。这些人,注定会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粉墨登场,从而在三国乱世中,演出一场场悲欢离合的好戏。

曹操却有些坐立不安。孙权的引进人才行动虽说不是高调进行的,但在他看来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人有野心才会蠢蠢欲动,孙权此人,其志不在小。便遏制。

这是一种隐晦的遏制,也是四两拨千斤式的遏制。曹操没有出兵攻打江东,而是让孙权交出一个人,到许都去入朝随驾。

他儿子。这是建安七年的春天,这个春天,充满了阴谋的味道。你的嘴角有风暴的味道!孙权面对曹操的使者,面对使者送过来的一纸命令,深刻地感受到了阴谋与暴力合二为一所产生的滋味。

他不知道自己是该顺从还是该反抗。因为无论采取哪一种做法,后果都难以估计。

张昭觉得后果很严重。张昭说,曹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曹叔是在江湖上混的人,讲究的是一个面子。其实面子之外,我以为还有深一层的讲究。曹操所谓的遣子入朝,其目的是牵制诸侯,是要杀一儆百。我们如果不送去,曹操很有可能兴兵下江东,到那时,势必危矣。

周瑜却对张昭的怕不以为然。这实在是武将与谋士的区别。谋士瞻前顾后,武将则目空一切。在周瑜眼里,江东不是豆腐渣,而是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他认为江东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谁怕谁啊?!在这种情况下送人质入朝,毫无疑问那是自降身份,何况遣子入朝,后患无穷。因为有把柄捏在曹操手里,不得不与他穿同一条裤子。曹操一旦有召,不得不往,为他卖命,所谓受制于人。与其这样,咱不妨不理那个老家伙,静观其变,看看他能拿我们怎么样?

周瑜的应对赢得了吴太夫人的高度赞赏,当然也得到了孙权的肯定。孙权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最喜欢的名言是“江东可以说不”。江东今天就是不高兴了,怎么着?

曹操没拿他怎么着。当他的使者从江东无功而返时,曹操一声没吭,就像孙权从来没有对他说“不”一样。

他淡定自若。他谈笑风生。他举重若轻。他高瞻远瞩。

不错,曹操的确是想高瞻远瞩。北方未宁,无暇南征。在这样的情况下,下江南之举只能是慢慢来。虽说“多少事,从来急”,可有时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曹操以为,把仇恨埋在心里远比张牙舞爪着扑向对方要来得深刻、有力,就像挥拳打人,只有收回才能击出。更有力地击出。

孙权却将曹操的沉默归结为自己的胜利。谁的青春有我狂?敢于说“不”才能赢得不一样的青春。

但是对于孙权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说“不”,而是拥有。建安八年的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准备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有一个美妙的开头,可遗憾的是,结局有些伤感。有一个人死了。凌操。

凌操是孙权的部将,是这场战事中孙权方面的最高指挥官。就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凌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舟突进,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

凌操终于以生命的代价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指挥官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冲锋陷阵,而是运筹帷幄。他主次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