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第2/6页)

细节决定成败。一丝不苟的刘备这一次欣喜地发现,卧龙先生此时正卧在家里没有出去遨游。这个消息是诸葛均告诉他的。当时的诸葛均在离草庐半里之外的地方与刘备遭遇,匆匆忙忙说了以上信息后又匆匆忙忙地离开,那神情,好像忙天下大事去了。张飞便很不快——乡下人到底没礼貌,我们诚心诚意来看你哥,你便引我们到家再走也不迟啊,如此行色匆匆,倒显得我们上赶着要求见诸葛亮似的。

刘备却心平如水:我们可不正赶着要求见诸葛先生吗?我乐意!你要不乐意,回去好了。张飞只得老大不情愿地做乐意状,和刘备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求见”诸葛亮。

一刻钟后,张飞绝望地发现,这回是真正的、实打实的求见,而不是故作姿态。

因为诸葛亮睡着了。虽然是大白天,诸葛亮却睡得那个堂而皇之。仿佛作为隐士,最重要的工作除了在外面流浪就是在家里睡觉了。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刘备对诸葛亮大白天睡觉的态度上。一脸虔诚的刘备竟然发自肺腑地认为,诸葛亮大白天睡觉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最重要的事情。他吩咐小童千万不要进去通报,以免打扰诸葛亮的睡眠。与此同时,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手轻脚地走进院中,拱立阶下,瞻仰诸葛亮仰卧于草堂几席上的睡姿。

大气不敢出。大屁不敢放。诚惶那个诚恐。

张飞火了。见过傲慢的人,没见过如此傲慢的人。刘备是什么,是皇叔,更是他的大哥!而诸葛亮是什么?一介村野匹夫,故作姿态的村野匹夫!所以张飞准备做出一个举动,要让诸葛亮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生命的代价。

他要火烧草堂。只是张飞的举动没有得逞。因为关羽拦住了他。关羽认为,消灭一个人的傲慢,火攻不是最好的办法。至于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这是一支潜力股

刘备依然在诚惶诚恐地等待。他的等待似乎有了结果。

因为诸葛亮翻身了,翻身欲起。但是几秒钟之后,刘备遗憾地发现,这只是一次疑似起床——翻身之后,诸葛亮又呼呼大睡。

小童着急了,准备强行叫醒主人。刘备却不打算让小童这么做,他好像要将虔诚进行到底,以充分、完全、彻底地感动诸葛亮。

在一个时辰之后,诸葛亮终于完全、彻底地醒来。

于是有了四目相对。这是乱世中两个男人第一次的四目相对,好多年之后,这样的四目相对彰显了宿命般的意义——他们不离不弃地走到了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悲同喜同奋斗。

只是在当时,诸葛亮看上去有些惘然。这是充满诗意的惘然,因为诸葛亮醒来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很有举重若轻的意思,听得刘备目瞪口呆,刹那间醍醐灌顶,顿悟人生。

更让刘备顿悟人生的是诸葛亮的谈吐。这个喜欢浪迹天涯的帅哥对世事有着和村野山夫大异其趣的见识。虽然在去年一顾茅庐时,刘备对崔州平的谈吐有惊为天人之感,但毕竟那是消极遁世的,充满着清静无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力感和沧桑感,和刘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去甚远。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是人定胜天的,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中流击水三千里;是我能,我可以;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镇定自若。

诸葛亮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