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第5/16页)

西陵之战引发西晋对水军建设的重视

到泰始八年(272年)六月,益州发生兵变,刺史被杀,王濬平息叛乱,被升为益州刺史。此事其本传和武帝纪记载甚明确,无可争议。[39]但《资治通鉴》在此月(泰始八年夏六月)记载其开始建造战舰,却未必正确。因为当时益州刚刚结束叛乱,未必能有大规模造舰之举。

在此年九月,吴西陵督步阐投降晋朝。西陵扼守长江东出三峡之口,起着防范益州(蜀地)舰队顺江东下的战略作用。晋荆、益两州军队前往增援,与吴军发生激烈战斗。步阐投降之初,晋军的部署是:

(一)以荆州刺史杨肇率兵三万前往援助西陵。

(二)荆州都督羊祜率兵五万攻击东吴在江北的重镇江陵,试图以围魏救赵之策缓解西陵围城局势。

(三)益州的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顺江而下,攻击东吴在长江最西端的据点建平城,试图在破城后直下三峡,增援西陵之军。

东吴负责西线荆州防务的是江陵都督陆抗,他针对晋军的部署是:

(一)亲自率兵从江陵急进西陵,在城外掘壕,阻绝杨肇援军入城,并围困城内的步阐军。

(二)留一部分兵力固守江陵对抗羊祜,同时命江南公安等地的吴军水路增援江陵。江陵吴军还掘开河堤放水,使羊祜军队粮船搁浅,不得不改用车运,运输效率大为降低。

(三)以水军督留虑的舰队扼守三峡,阻击晋巴东水军,使其无法增援西陵及江陵战场。

双方军队的战事自十一月开始,杨肇军被阻击于西陵城外,损失惨重,到十二月被迫撤退,又被陆抗军追击,伤亡惨重。羊祜所部进展艰难,也被迫从江陵撤兵。随着晋军撤退,西陵被吴军攻克,步阐等人都被处死,此战宣告结束。晋朝追究战败责任,荆州刺史杨肇被免为庶人,羊祜军号也从车骑将军降为平南将军。但就任不久的益州刺史王濬未受处分,这说明投入战场的巴东水军并不属其指挥序列(应是归荆州都督羊祜指挥)。朝廷对羊祜等人的弹劾原文为:

祜所统八万余人,贼众不过三万。祜顿兵江陵,使贼备得设。乃遣杨肇偏军入险,兵少粮悬,军人挫衄……[40]

细究晋军以八万优势兵力败于三万敌军的根源,在于没有掌握长江上的“制水权”:第一,羊祜五万主力不能及时攻克江陵,重要原因在于内河断流、粮运不继;第二,杨肇所部驰援西陵,也是从陆地进军,“兵少粮悬”而致失败;第三,巴东出发的晋军舰队被阻绝于三峡,无法为西陵、江陵战场提供兵、粮援助。反观东吴的胜利,则处处与控制长江有关:可以通过长江航道快速运兵、粮,阻击晋军于西陵城下;江南的东吴驻军也可以通过航运增援江北战场。所以,此次失败使羊祜开始重视组建长江舰队,而王濬的益州此时方开始成为大规模造船基地。

王濬在益州造舰的开始时间与波折

王濬本传未载其造舰工作始于何时,《资治通鉴》则系于泰始八年(272年)夏其刚刚就任益州刺史时,显然过于提前。其实王濬在益州造战舰历时较久,且分为不同阶段。下面逐一论述。

在咸宁五年(279年)秋,王濬上书晋武帝,陈说立即伐吴的必要性,其中提到“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41]。古人用虚岁计年,所以其开始造船的时间应是273年,正是羊祜的荆州军惨败于西陵的第二年。

但为何造船的任务偏偏落在王濬的益州?羊祜所在的荆州,有汉江(即沔水)汇入长江,在襄阳修造的舰队也可以驶入长江。但问题在于汉江流量小,难以容纳大型战舰。当年司马懿在荆州造船后,便因“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而导致计划流产(见前文)。所以最为便捷的还是在益州造船,开战时可开出三峡,顺流直下。此时羊祜的都督区范围并不包括益州,但他的官位远远高于王濬,且是王濬旧日府主,可以利用其私人影响力动员益州造船。王濬本人亦热衷于伐吴,两人在这个事业上取得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