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与佛教的关系(第3/3页)

鲁迅对人世痛苦的承担流露出了佛教对他的影响。他是真正把自己投入了创作中。这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更是一种生命的投入。鲁迅的投入之深,使有论者认为尽管他不是殉教者,他的表达方式却是殉教者式的。许多人把鲁迅看作战士,而在这场孤独的战斗中,是什么支撑着他?黄念祖老居士在《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中写道:“有人看见密宗金刚像很厉害,令人生畏,而不知这是极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样,他要生气要教导甚至责打孩子,都是为了要教导他们,而不是要伤害孩子。就是这样,都是大悲为根。”悲悯也许可以成为理解鲁迅的一个角度。

2009年

小记:

这篇东西是我为考博准备的。当时还打算写这样一篇博士论文,研究鲁迅和佛教。

后来因缘聚合,写了另外的题目。这篇论文,就放下来了。

鲁迅在写《狂人日记》前,有一个“十年沉默”的时期。这十年,他读了很多佛经。

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鲁迅在战斗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深邃的个人世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文学有那么强的穿透力。他的文学穿透了他的对手,而不是停留在对手身上。这是鲁迅的魅力。

因此,要看到鲁迅力量的来源,看到他的全貌,就不能只停留在他的“战斗”上,而应该回到他的“沉默期”。

他的“沉默期”的核心,就是佛经。

我感到这是鲁迅研究里最难的,也是最有魅力的东西。现在做这件事情的人很少。而已有的研究,也大多是一些字面上的比较,比如鲁迅哪篇文章用到了佛经的词句等,而没有深入到内在的部分。

鲁迅说:“当我沉默,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难道我们只能拥有一个空虚的鲁迅,而与沉默的鲁迅失之交臂?

考博前,需要交一个论文的设想。我便交了这个题目,并写了几点感想。

能做成什么样子,倒没多想。我感兴趣的是,一边读鲁迅,一边读佛经,沉入内心深处,经文深处,过几年不知今夕何夕的日子,也是很好的。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没法设定。后来我没写这个题目,而是写了一个跟文学毫无关系的“流行音乐”。

我倒是无所谓。要么做最晦涩的,要么做最通俗的。大俗大雅,正合我的性情。最高兴的是家里人。你读那么多古书,跟社会脱节了怎么办?音乐多好,唱唱跳跳,就把论文写了。他们高兴,我也跟着高兴。

编这本书的时候,我东找西找,竟把这篇东西找了出来。我本以为它早就不见了。

放在这里,作为一个纪念。

201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