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一季 兰波(第2/4页)

1870年,兰波所在的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修辞学教师,伊赞巴尔。兰波的灵性吸引了他。他介绍兰波读拉伯雷,雨果、庞维勒的作品,为兰波打开了许多门窗。多年后兰波在他笔下是这样的形象:“他表情有点生重,但温存而怜悯,指甲很干净,作业本上没有半点墨迹,作业做得惊人的正确。”这与我们后来认识的那个半生漂泊的男人多不一样。兰波的诗歌尤其让他惊叹。兰波仿佛一下子便发现了艺术的一切秘密。他模仿雨果或巴斯派,技艺高超。兰波像热带雨林的植物那样在充沛的雨水中疯狂生长。4月,他写下了《太阳与躯体》。我们在此看到了一个狂热不羁,充满了力量与火焰的诗魂。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引发了兰波革命的激情。他放弃了通过学位的考试,卖掉了奖品、几本精装书,买了去莫翁的车票,却一直坐到了巴黎。他在《感觉》一诗中写道:“我要走向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像个流浪儿,和大自然一起幸福得如同和一个女人为伴。”而此时巴黎正在戒严,兰波因欠了13法郎的车票被当作流窜少年关入拘留所。伊赞巴尔汇来款,让兰波得以回家。10天后,他又走出家门,步行来到比利时,四处辗转。终因没钱又被伊赞巴尔接了回去。没多久,第3年的2月25日,他卖掉了自己的表,坐车来到巴黎。他在寒冷的巴黎四处游荡。半个月后,终于又步行回到家。

就在兰波像困兽般躁动不安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知了魏尔兰的地址。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几首诗寄给魏尔兰。魏尔兰那时刚结束了他的放荡生活,因巴黎公社事件而沉沦潦倒,被岳父养着。兰波的声音穿过他颓废黯然的生活,击中了他的心。他马上回信,将16岁的兰波接来了巴黎。他知道这个僻远小城的少年是个举世难遇的天才。兰波来巴黎后便与魏尔兰形影不离。他们迷乱,狂放,阴郁,高亢。充满了暗夜星火般激情与天才的生活得以展开。魏尔兰后来在回忆兰波时写道:“他个子很高,很健美,像个运动员,生着流浪天使般的鹅脸蛋,一头梳理得不大整齐的栗色头发,一双有点惴惴不安的湛蓝色的眼睛。”魏尔兰将兰波的诗发表在他的朋友们主编的杂志上。兰波一举成名。

这一年的5月15日,兰波在给朋友保尔·德梅尔的信中提到了他的诗歌理念。这封信日后成了众多诗评家眼里的谜。兰波宣称:“我认为应该成为通灵人,使自己具有通灵的本领。”通灵意味着超越常态,像精灵般在人世和冥界穿行。天机在此敞开。诗人可以听到最细微、高远、神秘的声音。神灵、乞丐、行者、国王和鬼魂都借诗人之口说出他们的故事。通灵人自身也敞向万物。他的存在超越了肉身。他一无所有又无处不在。通灵人是灵质的存在。灵感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沙漠绿洲,要跋涉多日,才能遇见。而对通灵人来说,灵感就是一场永远下不完的雨。因此兰波诗中才有那么多幻美的篇章。据郑克鲁考证,通灵人一词最早可见于16世纪出版的法译《圣经》,“是指受到神明启示,独具超自然的洞察力,能够预卜未来的人”。古希腊人认为通灵人与神灵相通,但与诗人无缘。最早是由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和奥维德,把通灵人与诗人联系起来的。他们启了天机。随后无数诗人为这二者的神秘关系心醉神迷。在19世纪的法国诗人中,就有戈蒂耶、李勒、庞维勒、波德莱尔、阿贝尔、梅拉、魏尔兰等。兰波在那封才气纵横的信中将他们一一提及。歌德将通灵人称做精灵。他对此有着深深的敬畏。而雨果认为,通灵人是指思想家、神父、先知、诗人、梦幻者。他说:“诗人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成为通灵人,最伟大的通灵人也许是肉眼的失明者。眼睛闭上灵魂却睁开了。荷马看得清,弥尔顿能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