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说南唐二主(第3/7页)

中主性情非常仁厚。陆游《南唐书》称:

元宗多才艺,好读书,便骑善射,在位几二十年,慈仁恭俭,礼贤睦族,爱民字孤,裕然有人君之度。

中主天性恬淡,对权力并不热中,度其初志,本来是要做庐山中的隐士,诗酒风流,只是身承大统,不得不继位罢了。既为李唐苗裔,又负担着恢复祖业的责任,先灭闽国,旋却被吴越夺去大块地盘,先有楚地,又不能禁楚人之叛,两番军事失利,促使中主复其本心,调整国家战略为自保谦守,不再用兵事了。当时有一位大臣,向他进谏说,希望皇上十数年中不要再用兵了,中主的回答意味深长,他道:“兵可终生不用。何十数年之有?”

时有歌者王感化,为中主唱歌,唱来唱去就一句“ 南朝天子爱风流”,中主听后非常感慨,说如果当初陈后主能得人如此进谏,又何至于受“ 衔璧之辱” 呢?古时国君投降,须肉袒自缚,把象征国家政权的玉璧衔在嘴里,所以叫“衔璧之辱”。陈后主在隋兵攻入景阳宫时,准备逃进胭脂井里藏身,谁知身躯太过胖大,卡在井口,上不得,下不得,被隋兵捉住,那可比“ 衔璧之辱” 丢脸多了。中主非不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只是他天性仁慈恬退,不希望人民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与陈后主之荒淫无道,迥非同流。这种性情当然不适合做政治家,却使得他没有悬念地成为一位不失赤子之心的词人。

应天长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这首词《全唐诗》《历代诗馀》均收在后主的名下,其实是后主手书的“ 先皇御制歌词”,宋时这幅手迹尚由晁公留收藏。这首词的主题,不过是描写女子的闺怨,可能受到唐代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的影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尽管如此,却仍有自己的创造。上片写夜深人静,女主人公感叹春去无情,不能成寐;下片写迷梦中难忘别离时的杨柳堤、芳草路,却因井台上汲水的辘轳声而惊醒。结句的“ 春愁过却病”,意思是恹恹的春愁比得了病还要难受。“过却”可能是当时的口语,只此一句,全词意境俱新。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tìng )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这首词亦见于《东坡乐府》,王仲闻先生《南唐二主词校订》一书考订为东坡所作。但我以为,此词的气象与东坡不侔,词中有着独特的南唐风致,故此处仍依传统说法,系于中主名下。此词抒写的是春色将阑伤春之绪。上片写春云低重,被风吹着仿佛贴着水面飞动,经过一场春雨,园林池馆都透出晴天的气息,燕子在争着衔泥垒巢。可是韶光将尽,词人就像那瘦损腰围的南朝诗人沈约,多愁多病,身子很虚弱,连身上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一个“压”字,一个“争”字,写出的是自然界的不和谐,而这种不和谐,正是作者内心矛盾苦闷的象征。中主是可爱的,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君主,而是把自己比成一位古代的读书人,这与鞭秦皇、挞汉武的霸主心态,完全异趣。

过片两句“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信”用苏武之典,当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北海,不辱汉节,一十九年不得归国,汉朝使者知苏武未死,向匈奴讨人,诡言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中主用这个典故当然并不表示他真的在盼望远人的书信,而是隐指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焦灼等待。对于未来,他无比忧惧,却只能在竹林中听着鹧鸪的鸣叫。结句“此情惟有落花知”情感十分沉重,春尽花落,九十韶光一去不复返,自己的心事也像落花一样无奈而哀婉。所谓的“惟有落花知”,是指只有落花是自己的知己,也只有落花才能明了自己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