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说南唐二主

俗语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若要问,谁是千古第一词人?恐怕谁也不会怀疑李后主的地位。在五代的割据政权中,南唐虽时仅三十九个春秋,地仅三千里江山,却贡献了李璟 、李煜、冯延巳三位大词人,其中尤以后主李煜横绝千古。李煜虽是现实人生的失败者,却允为词人中的帝王。

南唐共历三帝,首先是开国的烈祖皇帝李昪 ( bià n)袁 然后是李昪 的长子元宗李璟 ,史称南唐中主,最后则是庙号怀宗的李煜,他是李璟 第六子,因系亡国之君,故史称后主。在五代十国中,南唐经济最发达,文化最优胜,中主、后主及其身边的词臣,数量虽不及西蜀词人,而成就实远过之。

现代词学家龙榆生先生,关于南唐二主,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

诗客曲子词,至《花间》诸贤,已臻极盛。南唐二主,乃一扫浮艳,以自抒身世之感与悲悯之怀;词体之尊,乃上跻《风》《骚》之列。此由其知音识曲,而又遭罹多故,思想与行为发生极度矛盾,刺激过甚,不期然而迸作怆恻哀怨之音。

龙榆生先生受业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彊 村老人朱祖谋,为彊 村临终托砚弟子。但龙先生论词,非常注重词与音乐、声情的关系,此为彊 村所未及,故龙先生特地强调南唐二主的“知音识曲”。南唐二主词,相对《花间集》的多数词作,特点是一扫浮薄轻艳之风,沉郁有风骨。其所以如此,乃因此二子不仅能自写身世,且更将这种发端于对自身的自怜,扩充到对宇宙人生的深切同情。这就是悲悯情怀。正因有此悲悯情怀,南唐二主才升华了词的境界,本只是“ 艳科” 的曲子词,才能与《诗经》《楚辞》并列,汇入中国文学的主流。

《花间集》所选二十五家,能于作品中自抒自世的,除韦庄、李珣 外,要数薛昭蕴、鹿虔扆 的少部分作品,但若与南唐二主相较,终是感觉不够沉郁,不够深婉。这是与南唐二主淳厚浓挚的性情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境遇分不开的。

孟子论诗,提出两项基本原则,一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出处,讨论他所处的时代风云;二是以意逆志,强调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知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论诗说词,离不开这两大原则。然则南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政权?南唐二主又是何等样的人呢?

首先须知,南唐获得政权,用的是当时最温和、最文明的方法。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拥兵自立,都于广陵,国号吴,史称南吴,亦称杨吴。南吴在疆域最大时,据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南唐烈祖李昪 本系孤儿,但有唐朝皇室血统,他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孙。其父李荣早逝,依伯父李球长育。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时,一见尚在孩提的李昪 就非常喜爱,认为此子头角峥嵘,必非池中物,便想收为义子。偏偏行密长子杨渥心胸狭隘,不能相容,行密只好让李昪 拜在大将军徐温膝下,以为螟蛉,并改从徐姓,名知诰。

李昪 在杨行密军中,迭立战功,到杨行密称帝时,他已做到左仆射参政事,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古代官制,是先官衔后职务,左仆射是官衔,参政事是他的职务。李昪 为官,工作勤勉,生活节俭,不与老百姓争利,待人宽厚,法令简易,很得人心。杨行密死后,大将军徐温已实际掌握吴国的军政大权,皇帝成为傀儡,正常情况下,徐温有可能取代南吴自立为帝,或者徐温死后,由他的儿子再行禅让之事,但有两大机缘使李昪 坐收渔人之利,终于南唐取代了南吴,成为大唐正朔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