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说南唐二主(第2/7页)

先是,徐温子知训,骄泰无礼,贪图享乐,对下属甚是刻削,在天祐 十五年(918),就有朱瑾造反,把徐知训杀掉,李昪 借平定叛乱之机,顺理成章取代徐知训,成为他义父徐温以下的第二号实权人物。

再是,徐温的另一子知询,位在李昪 之下,金陵行军司马徐玠 ,劝徐温防备李昪 ,把实权交给自己的亲儿子。徐玠 这厢刚向徐温建议,那厢即有人偷偷告诉李昪 。李昪 慌忙给徐温写表陈情,以退为进,自请辞去一切军政要务,只求到江西外任地方官。结果表未上徐温即已病重,他未及宣布把权力移交亲子知询就已去世。徐温殁后,徐知询与李昪 争权失败,从此李昪 取代徐温成为南吴的实际掌权人,官衔是太尉中书令,同时出镇金陵。

后来,在李昪 的胁迫之下,吴国皇帝先封他为大元帅,接着又封他作齐王,改名徐诰。过了几年,李昪 就要求吴帝禅位,国号为齐,尊奉禅让帝位给他的吴帝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自称受禅老臣诰,又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三年后,李昪 授意群臣分批上书,说陛下是李唐的后人,系李姓而非徐姓,宜改国号为唐。李昪 当然要表示推辞,几次乔张致,把里子面子都做足,这才恢复本名为李昪 ,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在中国历史上,要获得政权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革命造反,一是谋朝篡位。传统儒家一般对谋朝篡位大加鞭挞,却称颂成功的造反是“ 汤武革命”“ 周武王诛一独夫纣”,何以如此?原来,儒家认为革命造反,起因是君王无道,不再拥有天子之德,反而成了残虐百姓的独夫,革命者是顺天应人;而谋朝篡位倒往往是因为幸臣先导君主于不道,再取而代之,靠的是阴谋诡诈。但就实际效果而论,谋权篡位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较小,杀人盈野、流血漂杵的情形也较少见。更何况,南吴割据政权的土地人民,本取自唐室,原先就不具有合法性,李昪 以唐代吴,倒的确是当时人心所向呢!

李昪 对待百姓十分宽厚,继位的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都是性情和易的皇帝,这样,南唐在五代十国中经济文化就最为发达。南宋诗人陆游本非史官,却特地去写了一部《南唐书》,借著史来哀挽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看待一个政权是不是具备合法性,有一个词叫作“ 正朔”,陆游是把文化传统视为真正的“ 正朔” 的。再联想到北方蛮族的金国,在宋钦宗靖康二年驱入宋都汴梁,掳去徽、钦二圣,陆游著史的目的,更是呼之欲出。

元代天历年间,有赵世延为《南唐书》写序,感慨李昪 系出唐宪宗,经过四代艰难困苦,才有了江淮之地,结果只延祚三十多年,就被宋朝灭掉。他说虽然南唐土地不广,但文物之盛,冠于同时诸国。南唐辅国之臣,虽不及诸葛亮那样的政治才华,但像张延翰、刘仁赡、潘佑、韩熙载、孙忌、徐锴这些人,文才武略,忠节声华,炳耀一时,是不能被掩盖的。当时北方后晋、北汉的皇帝,个个在契丹人面前俯首称臣,反倒是像南唐这样的江淮小国,与契丹平起平坐,互相之间通使不绝,契丹并厚赠骆驼、羊、马之类以千计。高句丽也每年给南唐进贡。可见,契丹和高句丽都承认,南唐才是中原政权的正朔。

所谓中国,并不是血统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华夏之所以是华夏,便在于它在文化上高于周边民族,故中国的对义词是四夷,华夏的对义词是夷狄。南唐虽偏据一隅,实是当时中华文明的正统所系。当中主之时,国势渐衰,保大十三年(955)后,北方后周三度入侵,南唐无力抵抗,江北之地全献给后周,并向后周称臣,自去年号,迁都南昌。到后主干脆国破家亡,系身衔璧而为囚徒。文明敌不过野蛮,二主对过往韶光的依恋,对文明沦胥的伤痛,如巴峡哀猿、华阳杜宇,有非同时词人所能想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