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的悲剧(第3/3页)

近年来,不少国企经营者甚至对自身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一位央企领导人曾对我自嘲是“三无人士”——无存在感,无论企业管理得多优秀,都得不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无兑现感,无论经营业绩有多出色,都与自己的收入不匹配,与同资本等级的民营企业家相比更是判若云泥;无安全感,随便任何人都可以“实名举报”,坐车、吃饭、旅行、收受礼物、与异性合影,凡此等等都可能被“一票击杀”。国企当家人的此种“三无情绪”非常普遍,且有弥漫之势,宋林式悲剧以及“三无情绪”的产生,其背后凸显出来的,其实是中国经济改革一个迄今仍未破题的重大命题:如何看待以及实施国有经济改革。早在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政府就意识到:“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大型国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从此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然而,其后的改革实践并不顺利,甚至多次陷入歧路、掉入陷阱,现今形成的国企格局仍然广被诟病。

在不久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企改革被列为核心目标之一,可是一些基本的改革理念及路径仍然有待厘清,比如,国有经济存在的伦理性和必要性解释、国有资本的管理模式、国有资产的处置模式、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模式、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模式,以及对国有企业经理人阶层的奖惩制度,等等。

宋林身躯高大,发微卷,目光犀利,与我交谈时,坐姿靠后,给人傲慢的印象。他的思维极其敏捷,往往提问及半,便已知道你想了解什么,对肤浅的交流缺乏耐心,而在熟悉的领域里,则滔滔不绝,思辨严谨。

我之哀宋林,其实是哀国企,哀一代为国服务的商业精英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