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选举

12月1日,民国90年

最初到安阳工作的考古学家,如今只有一个仍然在世。1936年的夏天,甲骨的最大贮藏地被发现,石璋如监督了那儿的挖掘工作。第二年,日本占领南京,国民党逃到了西部。1949年,他们被共产党人赶到了台湾。这就是石璋如的故事:一个到处流浪的考古学家,由于战争不断地迁徙。1936年6月,在那年夏天最后一次的挖掘中发现了甲骨,石璋如为此发表的文章中,有这样一针见血的描述:

不过,事实上,事实比小说更离奇。发现未知的实际乐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安阳的考古学家告诉了我石璋如的事,随后我给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打了电话,是个助手接听的。“石教授今天不在,要到下午3点左右才回来。”她说。“他这周都忙着开会。”

我告诉她,我正计划到台湾去。这样的旅程需要时间;台湾这座岛屿和大陆之间还没有直航,要到台湾去的旅客必须要在香港转机。我问她石教授下个月是否有空做个访问。

“噢,我敢肯定,他随时都可以做访问。”她说。“石教授每天都会在这儿的。”

我问道:“是那个1930年代就在安阳参加挖掘工作的石教授吗?”

“是的,没错。”

“他还去开会吗?”

“只有访问者来到台湾时,他才会去开。这一周有些人从内地来了。”

“他今年几岁?”

“他刚过完100岁生日。”

“他的身体怎么样?”

“非常好!”她说。“他的一只眼睛有点问题,听力也不是很好,不过其他身体情况都很好。和我们一样,他每天都来工作。可以说他是办公室里最老的员工了!”

按照西方人的算法,石教授应该是99岁;中国人认为刚出生时的胎儿就是1岁了。石教授是河南省人,他在那儿以考古学家闻名,但1949年以后他就没有回过内地了。自从来到台湾以后,石教授集中精力,主要工作是整理、分析和发表他以前所有的研究记录。这是一种有效的考古:如果你无法再在安阳展开挖掘工作,至少你可以发掘你那些来自安阳的记录。2001年,石教授99岁的时候,发表了他的第18本书:《侯家庄河南安阳侯家庄殷代墓地》第10册。我来到石教授的办公室时,他骄傲地给了我一本,用颤巍巍的手在上面签名并写下日期。书里面的材料是在60多年前调查出来的。

他的书桌看起来像某个去世的著名作家生前的纪念物。一本皮革封面的现场笔记本摊开着,泛黄的页面上用墨水画着墓地的草图:两具俯卧的骨架,一个圆形的容器。笔记本上注明的时间是1936年。笔记本的旁边放着这位考古学家197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商代马车研究》。(在安阳的时候,石教授参与挖掘并分析了中国最早发现的马车。)桌面上摆放着用具了的工具:放大镜、直尺和丁字尺。所有东西看上去都是老旧的,除了一些电脑打印出来的文件,上面印着各种不同式样的数码相机模型。他的助手告诉我,石教授想要从这些数码相机中找出最有用的一架,以便他日后做研究。

石教授的体重不到90磅。他两颊凹陷,一头纤细的白头发,瘦而细长的手指紧紧抓住他的拐杖。由于患了白内障,他的右眼常常闭了起来,不过他兴奋起来的时候,那只眼睛就会颤动着半张开。他说话里仍然带着很重的河南口音。有时他的助手必须在他耳边重复一次我的问题,但老人家总是反应很快,马上就能回答。他那些年轻的同事管他叫作“活字典”,因为他能如此迅速地回忆起种种事物,而且非常准确。如果我提到某件文物,他马上就能记起文物发掘的时间和地点。像台湾的所有人一样,他对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从1912年1月1日开始算起的——那天是中华民国成立的日子。按照传统,每一个中国的朝代都从建立之初开始计算时间;虽然共产党人抛弃了这种方法,但台湾人仍然这么做。这就相当于我们西方人的主的纪年,是神圣庄严的时间参照点;石教授告诉我,那个甲骨驻藏点是在“民国25年”发现的,也就是1936年。他说,那年6月,在一星期之内挖出了一大堆甲骨,精确算来一共是17,756件甲骨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