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唐人街

2002年1月

波拉特的第二任房东是个美籍华人。那男人在广东长大,“文革”时期,他的父亲坐着小船逃到了香港。最后,他父亲获得了美国的政治避难身份,并把他的几个儿子接了过去。有一段时间,他的一个儿子在华盛顿特区开了家中餐馆。后来他把餐馆卖了,在第六大街西南投资,买了两排红砖房。房东和他的家人住在其中一间房子里,其他的部分就租给移民住。

波拉特租了这个中国家庭楼上的一个房间,一个月的房租是260美元。他的住所呈正方形,长宽都是9英尺;墙上什么装饰也没有。房间里有一台彩电,一个电炉,一个煮水器,一台电暖器。还有五本书,全都是学英语的资料。桌子上放了一个中式的手撕台历,日期停留在某一个随意的日子上:2001年10月14日。房间里只有一扇窗,窗户就在两条细细的输电线之间。

这房间很小,波拉特也不愿意和一个中国家庭共用洗手间。他们极少交谈——事实上,波拉特和房东甚至没有交流过彼此的移民经历。波拉特避免和中国人讨论他的政治背景,而房东也没有兴趣分享他自己的故事。房东的事情是波拉特从别的租客口中听说的。

这样的关系很奇怪,但这地方的位置,比起富兰克林和罗得岛大街交界的那个角落(注:波拉特刚到美国住的地方)可好得多了。在华盛顿特区网状分布的街道上,波拉特移向了中心:他如今住的房子就在第六街和Q街交界的附近。过去,这一带被称为肖姓区或芒特弗农区,但如今它逐渐变成了唐人街的一部分。 这个地方在不断变化,新的华盛顿会议中心就建在附近,而且政府准备把当地的一些补贴住房改造为市场上的出租房。以前这一带住的基本上是黑人和穷人,但如今来了不少新的居民。许多移民搬进了这个地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人,还有有些年轻的、属于中产阶级的白人。离波拉特家几个路口之遥,一个同性恋团体建立了大都会社区教会。

种种早期迹象显示,这儿似乎要由破败社区改造成良好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可能第六街最后会延续这种繁荣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在美国城市的社区里是很少见的。但如今,从波拉特的住所往南走,仍然可以看见黑人区和中国人区的旧分界。第六街没什么商业建筑,许多的连排式住宅都是破破烂烂的样子。保存得最好的地方是一些传统的黑人教堂:斯普林菲尔德浸信会、上升锡安山第一浸信会、加尔布雷思非洲卫理公会主教派锡安教会。在L街的转角,是厄立特里亚文化娱乐中心;而在随后的I街,一座砖楼的墙上漆着一个旧标识:福建居民协会。

再往南走,就到了小小的唐人街的中心地带。沿街是一溜的餐馆和店铺:中国男孩熟食店、唐人街市场等等;几乎所有地方都悬挂着美国国旗,这在黑人居住区是很罕见的。在H街,沿街的美国国旗挂得密密麻麻,一路都是双语的标志:China Doll Restaurant(麗華園)、Eat Fisrt Restaurant(食為先)、Wok N Roll Restaurant(珍味樓)。在H街和第七街交界附近,竖立了一座中国式的牌楼,作为入口的大门。牌楼上的刻字标明,这栋建筑是1986年时由北京市长陈希同和华盛顿市长马里恩·巴里共同出资所建,是一座“友谊牌楼”。这座牌楼却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巧合:在“献给友谊”的牌楼建起后几年,两个市长都进了监狱。1990年,巴里因藏有强效纯可卡因而定罪;8年以后,北京的一家法院宣布陈希同犯了贪污罪。但这一条特别的中美关系并没有在牌楼上注明,在美国首都整齐的网状街道下,这是又一条潜伏的岔道。

唐人街的标志在两个世界中转换,这种转换也并不均等。英文名字里那种玩笑似的种族主义,翻译成中文后就消失不见了:中国甜姐儿餐馆(the China Doll Restaurant)变成了美丽的中国花园——丽华园;而中国男孩熟食店(China Boy Delicatessen)则通过“中国孩子的新鲜面条”这个名字获得了某种尊严(当然还有一条完全不同的产品线)。炒锅和面卷餐馆(the Wok N Roll restaurant)把自己改造成了珍贵滋味的餐厅——珍味厅。在H街和第八街交界,竖着一个“唐人街礼品”的英文广告标志,但中文标志的意思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上面写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