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暴力:为了获得尊重

在人们无法获得正义的地方,在人们被迫忍受贫穷的地方,在弥漫着无知的地方,在无论哪个阶级都感到社会是在有组织、有预谋地压迫、劫掠和侮辱自己的地方,人身与财产都不可能感到安全。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

美国奴隶解放24周年时的讲话,华盛顿特区,1886年

当我们开始着手这一章的写作时,暴力事件登上了大西洋两岸的报纸头条。在美国,一名18岁的男子持枪进入了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座购物广场,随机射杀了五人,射伤四人,随后被警方击毙。在英国,南伦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杀人事件,其中在不到两周时间内,共有三名男孩遇害。不过,也许最能说明本章主旨的事件发生在2006年3月,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个安静的郊区,66岁的查尔斯·马丁(Charles Martin)打电话呼叫了紧急服务:“我刚刚杀死了一个小孩。我用一支该死的410火枪朝他开了两枪。”马丁杀死了一名15岁的邻居。孩子犯下了什么过错?他横穿了马丁家的草坪。“这个孩子让我烦死了,他让其他孩子骚扰我和我家。”

许多人在生活中都切实地对暴力感到担忧。在最近一次英国犯罪调查中,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或者相当担心遭到抢劫,33%的受访者担心遭到袭击,24%的受访者担心遭到强奸,13%的受访者担心遭遇种族因素激发的暴力,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在公共场合遭到辱骂或是骚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进行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事实上,与实际的暴力行为一样,对暴力和犯罪的恐惧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人数很少,但对于暴力的恐惧却会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弱势群体(穷人、女性、少数族裔)尤其对暴力行为感到恐惧。在许多地方,女性都不敢在夜里外出,或是过晚回家;老人会给房门上两道锁,不会为陌生人开门。由此可见,基本的人身自由遭到了侵犯。

人们对犯罪、暴力和反社会行为的恐惧并非总是对应于犯罪与暴力行为的严重程度及其趋势。近来美国的犯罪率下降了(如今这一趋势已经结束),但人们对于暴力行为的恐惧并未相应减弱。稍后我们会再度探讨近来犯罪与暴力行为的趋势,现在让我们先关注不同社会实际犯罪率的差异,并考察这些社会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在某种程度上,不同时间、不同地方暴力行为的模式呈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不同时间、不同地方的暴力行为绝大多数都是由男性犯下的,这些男性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哲学家、进化心理学家海伦娜·克罗宁(Helena Cronin)在《蚂蚁与孔雀》(The Ant and the Peacock )一书中展现了不同地方谋杀犯的年龄与性别特征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我们重新绘制了她的图表,将芝加哥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见图表10.1)。图表下方显示的是施暴者的年龄,上方是谋杀率,分别用不同的线展现男性与女性的情况。一目了然的是,十几二十岁男性犯下的谋杀率最高,所有年龄段女性的施暴率都要比男性低许多。无论是在芝加哥,还是在英格兰及威尔士,施暴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都惊人地一致。不过,较不显而易见的是,图表左右两端的刻度截然不同。图表左端的刻度是英格兰及威尔士每百万人的凶杀案犯罪率,范围从0到30不等。图表右端的刻度是芝加哥每百万人的凶杀案犯罪率,范围从0到900不等。尽管施暴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但芝加哥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的情况存在着某些根本性的不同:芝加哥的谋杀率是英格兰及威尔士的30倍。可见,除了生理上的相似性之外,还存在着巨大的环境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