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青少年生育:循环往复的贫困

说“不”对于防止青少年怀孕的效果,就如同说“祝你愉快”对于治疗慢性抑郁症的效果。

——费伊·沃特尔顿(Faye Wattleton),

1988年在西雅图大会上发表的讲话

2005年夏天,姐妹三人登上了英国各小报的头条:三人都是青少年母亲。三人中最年轻的少女产子时年仅12岁。“我们睡在妈妈家的床上,抱在一起,就那么发生了性关系。”她说道,“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我感到太害怕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真希望这事不是发生在我的身上。”不久之后,她的二姐在14岁时也产下一子。“这就是那种事情。我还以为永远不会发生在我头上,”她说道,“起初我想要堕胎,因为我不想和妹妹一样。但我实在做不到。”大姐是三人中最后怀孕的,产子时年仅16岁。和妹妹们不同,她似乎很期待成为母亲:“我退学了……因为我实在不感兴趣。”她承认,“我的朋友都已经有孩子了,我也想成为母亲。”在她们的故事流传开来时,三人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和自己的孩子们睡在同一间卧室,年纪较轻的两位学业十分挣扎,三人都依靠社会保障金过活。没有学历、没有孩子父亲的支持,她们的未来十分黯淡。媒体评论员和公众立刻对三姐妹和她们的母亲表示了谴责,将她们视作不负责任的乞讨者。“见识一下产子三姐妹吧……她们可拿到了一大笔福利金”“她们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报纸大声疾呼道。她们的母亲则将这一切归咎于学校里性教育的缺失。

这一问题为何重要

媒体的激愤之情令社会对于青少年母亲这一问题的担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常常称青少年母亲是“生了孩子的孩子”,认为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母亲、孩子,也不利于社会。

无疑,青少年母亲生下的孩子出生时体重往往较轻,更容易早产,婴儿时期的死亡率更高,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面临教育失败、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他们也更有可能同样成为青少年父母。成为了青少年母亲的女孩往往是贫穷、未受过教育的。然而,青少年生育导致的种种恶果真的是由于母亲的年纪造成的吗?或者说,这其实是青少年母亲身处的文化坏境所导致的结果?

人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青少年生育并非一项健康问题,因为低龄本身并不会导致种种恶果。事实上,对于非洲裔美国人而言,长期贫困和压力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健康,以至于在年轻时产子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被称为“经受磨难”(weathering)的观点认为,对于贫穷、社会地位低的女性而言,推迟怀孕的时间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健康状况会变好。其他人则表示青少年母亲的孩子更有可能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身心健康状况都较差,更加贫困。即使将阶级地位、教育程度、父母是否成婚、父母的性格等问题都考虑在内,这一结论依然成立。然而,尽管有时我们在研究中能够将年龄与经济背景的影响分离开来,在实际生活中这二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青少年母亲这一现象往往意味着贫困一代又一代地循环往复。

然而,女孩身处的社会对她们的个人经历与个人选择——是否与男友发生性关系,是否采取避孕措施,是否选择堕胎,是否追求学历和职业生涯——又有何种影响?与此前各章讨论过的问题一样,青少年生育率与相对贫困及不平等程度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生来不平等

青少年怀孕率和生育率均呈现出社会阶级差异,不过生育率的差异要大于怀孕率,因为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更有可能选择堕胎。青少年生育率更高的社区离婚率也更高,信任程度和社会凝聚度低,失业率高,更加贫穷,犯罪率也更高。有人认为,当女孩感到自己无法通过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或是获得有偿工作等方式来确立自己的成年人地位时,就会选择成为青少年母亲。社会学家克丽斯廷·卢克(Kristin Luker)认为,成为青少年母亲的是那些“感到灰心丧气的、出身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