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理健康与吸毒(第3/3页)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注意到了同一种现象,并称其为“奢侈热”。随着不平等加剧以及位于社会顶层的超级富豪花越来越多钱购买奢侈品,对奢侈品的欲望也降临到了收入较低者身上,导致我们其他人挣扎着试图跟上潮流。广告商利用了这一点,令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不满足,促使人们进行令人不快的攀比。另一名经济学家莱亚德(Richard Layard)描述了我们是如何“对收入上瘾”的:我们拥有的越多,便觉得自己需要更多,于是牺牲了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和生活品质,花费更多时间追求物质财富和财产。在信任程度较低、社群生活较弱的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考虑到社会关系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一点也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不平等与毒品

社会地位低会令大多数人感到痛苦,因此人们自然会发现,在较不平等的社会中,吸食可卡因、大麻和海洛因等毒品的现象也更为普遍。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发布了一份《世界毒品报告》, 其中分别含有关于麻醉剂(如海洛因)、可卡因、大麻、摇头丸、安非他明等毒品使用情况的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得出了一项单独指标,赋予各种毒品相同的权重,从而避免某种毒品主导该指标。我们使用该指标绘制了图表5.3。该图表显示,在较不平等的社会中,吸食毒品的现象明显更为普遍。

就美国国内而言,在较不平等的州,对毒品上瘾和吸毒过量致死率均更高。

图表5.3:在较不平等的国家,吸食毒品的现象更为常见。

猕猴试验

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活动反映出了社会地位对于我们心理状况的重要影响。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两种物质对于调节情绪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中血清素与多巴胺含量较低与抑郁及其他心理紊乱有关。虽然我们在将结论推广至人类时需要谨慎,但对于动物的研究表明,低社会地位会对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及其活动产生影响。

北卡罗来纳州韦克福里斯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机智的试验:将二十只猕猴先在单独的笼子关上一段时间。随后,他们将每四只猕猴分为一组,关在一个笼子里,观察每组形成的社会等级次序,并分别标记出居于主导和从属地位的猕猴。研究人员在将猕猴分组前后均对它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最后,研究人员教会猕猴通过按动操纵杆来获取可卡因——它们可以尽情地吸食。

这一试验的结果引人注目。居于主导地位的猕猴大脑中的多巴胺变得比此前更加活跃,居于从属地位的猕猴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活动则没有发生变化。居于主导地位的猕猴比居于从属地位的猕猴吸食的可卡因更少。事实上,居于从属地位的猕猴通过吸食毒品来缓解低社会地位造成的伤害。猕猴试验的证据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不平等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在本章之初我们曾提及英国和美国开出了大量调节情绪药物的处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通过吸毒来给自己疗伤。由此,我们能够发现不平等导致了多么深重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