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理健康与吸毒

没有哪个健康指标适用于一个积重难返的社会。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

英国和美国的心理疾病状况

如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例如英国的《每日邮报》(Daily Mail )就打出了这样的通栏标题:“心理不正常的一代。”据估计,一百万英国儿童(占5至16岁儿童人数的十分之一)患有心理疾病。据称,如果某所中学有1000名学生,那么其中有50人是重度抑郁的,100人是焦虑的,10至20人受困于强迫症,5至10名女孩受困于进食障碍。“美好童年调查”这一受到儿童协会委托的独立调查于200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支持了上述结论。在调查了数千名儿童后,他们的结论是,越来越多儿童受困于心理疾病,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经常感到抑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破裂和来自同学的压力。

在美国,6%的儿童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这种行为综合征的特点是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好动、坐立不安。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几乎多达10%的3至17岁儿童在“情绪、注意力、行为、与他人友好相处等方面”都有着中度乃至重度问题。

那么这两个国家的成年人状况又如何呢?2000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23%的英国成年人或是患有神经症,或是沉迷于酒精和毒品;4%的成年人受困于多种心理疾病。2005年时,光是英格兰地区的医生就开出了2900万份抗抑郁药处方,耗费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超过4亿英镑资金。在美国,每四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在过去一年中曾患上心理疾病,其中重症所占比例几乎达四分之一;超过半数美国人在一生中会患上至少一种心理疾病。美国在2003年用于心理治疗的费用为1000亿美元。

心理福祉

在对其他社会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之前,我们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健康的心灵指的是什么?

英国全国心理健康协会发布了一份名为《如何改善你的心理福祉》的手册,它一开始便提出:

良好的心理健康指的不是你所处的状态,而是你的行事方式。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你必须珍视并接受你自己。

该手册总结道,心理状况良好者能够善待自己,将自己视为有价值的人,并且按照合理(而不是不现实)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不珍视自己的人则害怕受到拒绝,他们与别人保持着距离,陷入了孤独这一恶性循环。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患有心理疾病者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水平有时会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变化是导致抑郁的原因。恰恰相反,这些变化正是抑郁造成的结果。同样的,尽管基因缺陷可能是导致某些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何近几十年来心理疾病急剧增多。毕竟,我们的基因不可能改变得如此迅速。

苹果,还是橙子?

我们真的能够对不同国家的心理疾病状况进行比较吗?难道不同的文化不会导致不同种类的心理疾病,形成判断正常与否的不同标准,导致对差异的容忍程度各不相同吗?难道不是有些社会的人们更愿意承认自己存在情绪问题、吸毒,或是有着其他难以启齿的症状,有些社会的人们则较不愿意承认这些问题?

对不同国家的心理疾病状况进行比较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不过,随着研究者于1980 年代发明了“诊断式会谈”这一方法,情况变得容易一些了。即使不是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医生,也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大规模地衡量符合不同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人数。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 年设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调查联盟,目的在于估算不同国家患有心理疾病者的人数、其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其治疗模式。尽管这一方法并不能完全打消人们对于文化差异所导致影响的疑虑,但至少这些调查在不同国家以相同的方式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在我们选定的富裕国家中,有九国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西班牙和美国。尽管不具备非常严格的可比性,但通过类似的全国性调查,其他三国同样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比例进行了估算: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