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3/5页)

我们暂且离开这个还没有被命名的层面。这段叙述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是通过孤立的形式、在五音步的一行诗之内传递给你们的。这种孤立是由诗页上两边的空白处完成的,也就是说,整个场景就像是房子里的沉默,而诗句本身则像是楼梯。实际上,你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几个连续的镜头。“她开始下楼梯”(She was staring down)是一个画面。“却又回头望向一个可怕的东西”(Looking back over her shoulder at some fear)是另一个画面;其实,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侧面像——你们能看清她的面部表情。“她犹豫地迈出一步,却收住了脚”(She took a doubtful step and then undid it)是第三个画面:又是一个特写,这一次是脚部的特写。“直起身,再一次地张望”(To raise herself and look again)是第四个特写,一个全身特写。

但是,这也是一段芭蕾。这里至少有两段双人舞,它是用一种美妙悦耳的、近乎头韵的精确表达出来的。我指的是这一诗行中两次出现的字母d,即在“犹豫地”(doubtful)一词和词组“收住了脚”(undid it)中,尽管字母t在这里也同样出现了多次。“收住了脚”尤其出色,因为你们可以感受到那脚步中的弹性。而那个与其身体动作方向相反的侧面就像一个戏剧女主人公的地道造型,这也直接来源于芭蕾。

但是,真正的仿芭蕾双人舞[10]是从“他一边说,/一边向她走去”(He spoke/Advancing toward her)一句开始的。因为,以下二十五行都是发生在楼梯上的一场对话。男人边爬楼梯边说话,机械地通过语言来克服那隔离着他们两人的东西。“走去”(advancing)一词显示出他的不自然和谨慎。随着他们之间距离的缩小,这种紧张的心理越来越强烈。无论如何,物理意义上的接近(也就是身体上的接近)较之于语言上的接近(也就是精神上的接近)要容易得多,这也正是这首诗的主题。“你看见了什么,/总在上面张望?——我倒是想知道。”(What is it you see/From up there always? — for I want to know.)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皮格马利翁式的提问,提问对象是基座之上、也就是楼梯顶部的模特。使他着迷的不是他所看见的东西,而是他想象中被隐藏在这东西之后的东西,即他放置在那里的东西。他先使她神秘起来,然后又匆匆揭去她的面纱:这种贪婪一直是皮格马利翁的双重束缚。这就好比,雕塑家发现自己被模特的面部表情所迷惑:她“看见”了他所没有“看见”的东西。所以,他不得不爬到模特的基座上,将自己摆在她的位置上。身处“总在上面张望”(up there always)的位置,即占有地形上(就房子而言)和心理上的优势,而在此前,是他自己把她放置到那个优势地位上去的。正是后一种优势,即创造物的心理优势,使创造者感到了不安,就像表示强调的“我倒是想知道”(for I want to know)一句所显示的那样。

模特拒绝合作。下一个镜头(“听到这话她转过身来,瘫坐在裙子上。”〈She turned and sank upon her skirts at that.〉)后紧跟着一个特写,即“她的表情从害怕变成了呆滞”(And her face changed from terrified to dull),从这个画面中,你们可以看出那种不愿合作的意愿。然而,缺乏合作在这里也就是一种合作。合作得越少,你就越像是伽拉忒亚。因为我们必须记住,这个女人的心理优势就是这个男人的自我投射。他将此归功于她。因此,她拒绝了他,却反倒刺激了他的幻想。从这个意义上看,她通过拒绝合作的方式顺从了这个男人。这其实就是她的全部把戏。他越向上爬,她的这种优势就越大;他每迈出一步,都是在不断地将她置于一个更为优越的位置。

他依旧在爬楼梯:在“为了争取时间,他又说道”(he said to gain time)时在爬,在做下面的事情时也在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