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遇见智能时代的你(第6/10页)

工作着是美丽的,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走出象牙塔求职是又一个新的人生门槛。毕业生最害怕的不是低工资,不是辛苦,甚至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一无所用。人工智能带来了新工具,就如同工业革命把农民手中的工具从锄头变成纺织机,智能时代同样呼唤着新技能和新思维。面对未来,许多早已步入职场的资深人士都难免会不安:我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工作吗?

谋生的焦虑缠绕着每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中国互联网上曾出现过一款火爆的游戏《北京浮生记》。游戏要求玩家扮演一位背井离乡来到北京谋生的北漂,目标是要在40天内赚到足够偿还自己债务的金额。这个仅有700多KB、界面简陋的小游戏,能在当时大受欢迎,和它充满着“北漂”元素是分不开的。游戏制作者本人就是个彻底的北漂,在1992年揣着200块钱只身来到北京求学闯荡。游戏里面充斥着各种幽默但又真实的北京特色,在那个没有雾霾只有风沙的年代,引发无数只身在大城市拼搏的青年的共鸣。

近些日子《北京浮生记》的制作者又在网上露面了。面对诸多玩过这款游戏并且关心他动向的老玩家,他说当年在开发《北京浮生记》时,正在北京邮电大学从事人工智能科研工作,后来一度离开科研领域专心开发游戏。现在回到本行,做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应用,服务游戏业这个垂直领域。他在若干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曾将这款小游戏称为“文学作品”,他说:“我认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通过《子夜》,认识拉丁美洲是通过《百年孤独》,10年后,如果有人能够通过《北京浮生记》生动形象地认识2001年的北京的某些生活场景、某些层面,我将非常高兴。”

成就魔幻的,是并不魔幻的艰苦努力和机遇。2001年正是中国互联网的寒冬期,各种泡沫破裂、企业倒闭,坚持下来的大部分人都在今天有了收获。如今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各个新兴领域走在第一线的领军者,或许也曾在2001年某个周末艰苦加班之后,疲惫不堪地回到五环工地旁的出租屋里,打开台式电脑,在睡前玩上一把《北京浮生记》,会心一笑。

“互联网+”让任何产业都已离不开互联网,智能时代,任何工作也都会有人工智能的影子。对大数据、智能化的嗅觉,决定了未来工作者的层次高低。

很多机械劳动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流水线工人、听写速记员、出租车司机等,未来会迅速消失,就如同纸媒在互联网时代的衰落一样,即使它拥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人类应该去从事更具有创造力的工作,但首先你需要掌握创造工具。否则,即便是看似高端的白领工作也会形同机器。

当《福布斯》这样的著名媒体开始用机器人以30秒一篇的效率写新闻通稿,曾经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开始如坐针毡。不过不要太紧张,除了需要努力提升写作水平外,还可以配备智能工具,比如语音识别速记软件、智能剪辑视频工具等,这会让记者和编辑更强大。

对数据分析软件的利用,会让记者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比如“百度指数”等产品,根植于搜索引擎大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新闻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趋势变化、搜索人群的兴趣图谱等各种信息维度。媒体从业者可以据此判断新闻话题走向,明星粉丝可以从中了解偶像的热度变化,商家可以观察产品的用户定位和需求趋势。

相关性思维在这里获得充分的体现。举个例子,2014年6月16日到6月20日是百度指数“请假”一词最高的一周;同时还是“啤酒”一词百度指数最高的一周。敏锐的读者从两者的关联已经可以想到答案了:6月13日巴西世界杯开幕,接下来是世界杯比赛最密集的一周。新闻记者、品牌、商家可以利用这种数据洞见做些什么?善于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会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在使用数据工具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被训练,使自己更适合在智能时代发现和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