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冲入AI无人区:无人驾驶之路(第6/11页)

最可圈可点的,大概是德国车企戴姆勒了,它与内华达州达成协议,率先获批自动驾驶卡车上路。2016年4月,戴姆勒公司安排旗下三辆自动驾驶卡车车队上路,从德国的斯图加特开到了荷兰的鹿特丹。不过使用场景尚且仅限于高速公路,且车上仍需要有一名驾驶员负责监督。

智能企业的边缘突进

在被通用收购前,Lyft已经和雪佛兰合作研发无人车。就连黑莓也在放弃手机行业后,转而投身于无人驾驶。这些接触汽车行业不久的互联网公司,急不可耐地投入无人车的研究,毫不顾忌行业老大哥的犹豫和踌躇。而更为激进的特斯拉在2016年就有超过10万辆能够超车、躲避障碍、自动进停车位的半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了。

“年轻人”的“跑酷”自然要付出一些代价,2016年1月,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的第一起事故被证明在中国发生,尽管目前调查结果未定,但在行车记录中,这辆具有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面对前方明显的清扫车,没有减速迹象,导致追尾。2016年5月,特斯拉在美国发生一起事故,在强烈的日照下,自动驾驶系统未能识别到前方横穿而过的一辆白色集装箱货车,没有及时刹车,而货车车主也违背了操作规范,双手离开了方向盘。撞击致使车主丧生。2016年8月,得克萨斯和北京各有一位车主,或撞向高速护栏或与旁车发生剐蹭。事后分析都指向车辆的感知系统误检。

在撞击集装箱货车的事故中,由于横跨多个车道、车架高于地面,高亮度天空背景下的白色车身被视觉识别系统误认为是“白云”。北京剐蹭事故中,路边静止车辆被识别系统当作围栏,自动驾驶错估了安全距离,导致了近距离摩擦。应该说,这意味着对识别系统的训练还不充分。

优步则在未获得加州政府上路测试牌照的情况下,开始测试无人车。实验过程中因为闯红灯险些撞车而变成了一出闹剧。

在无人驾驶这条道路的同行者中,还有一些搁置了实时更新道路数据的技术路线,主攻嵌入式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目标是让自动驾驶在不联网的情况下实现道路感知等。

这些不断跌倒又前进的尝试,更多地指向L3无人车。而对于下面提到的两位,L4才是雄心所在。

L4准入门槛极高,人工智能和高精地图信息不可或缺。因此,谷歌和百度占据了绝对优势。

2009年,谷歌在DARPA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研发。2014年12月,谷歌对外发布了完全自主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外观构造已经与传统汽车截然不同,取消了方向盘与刹车。2015年,这辆原型车已经可以上路测试,乘客只要坐在车中,就可以“坐等”车辆开动。截至2016年10月,这辆许多人用“萌”来形容的白色小车,已经进行了超过320万公里的公共道路测试,相当于人类司机300年的开车经验。

对于谷歌的野心勃勃,百度恐怕是最能理解的。几乎是同一时间,百度无人车也在加速前进。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一片热闹的几年,百度却埋头无人车开发,来不及向外界解释,只有安全和学习成果演进在我们的注意范围内。那句“3年商用5年量产,要在2021年让无人车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宣言,并非媒体所称的“激进”,而是源自自身技术的召唤。

图6-6 谷歌无人车

百度想做的也是“完全无人驾驶”,在技术路线上选择了几乎最难走的路:高精地图加传感器。与上述所有涉及L3的自动驾驶车高了几个数量级的难度。为此,“百度大脑”们一头扎进无人驾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