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冲入AI无人区:无人驾驶之路(第4/11页)

应战时需要,第一届无人车挑战赛在沙漠中进行。这条从加州Barstow(巴斯托)到内华达州Primm(普里姆)的赛道,长约230公里,大多数是行驶难度颇大的沙漠地形。比赛要求在10个小时之内完成,只能依靠GPS来引导驾驶,依靠传感器或摄像头绕开天然障碍物。军方预测一定会有一个队赢得比赛的胜利。

不知军方是低估了无人车技术的难度,还是高估了参赛者的水平。这一年,不仅没有一支队伍抵达终点,即便是比赛的第一名,卡内基梅隆大学“红”队的Sandstorm(沙尘暴),也只开出了11公里,因为拐错了一个弯,陷进沟里动弹不得。多半参赛车辆在比赛刚开始就结束了,刹车锁死、车轴断裂、翻车、卫星接收器失灵等故障频出。

结果令人沮丧,人们的预期急转直下,悲观者说能在沙漠里行驶的无人车或许永远都造不出来。然而,这场不尽如人意的比赛没有止步于此,还成了无人车发展史上的拐点。

2005年,第二届无人车挑战大赛依旧在沙漠中举行,赛场依旧设在加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赛程212公里,难度也是有增无减,3个狭窄的隧道,100多个急转弯。最艰险的一段狭窄弯路,一边是60多米的深沟,另一边则是悬崖峭壁。然而这一年,绝大多数参赛车都超过了上届11公里的最高行驶纪录。尽管依旧有不少参赛车辆中途退出,但有5辆车完成了全部赛程。

前三名分别来自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一家美国私企。这一届比赛中的冠军车辆已经搭载了摄像头、激光测距仪、雷达远程测距、GPS等今天无人车必不可少的装备。

2007年,DARPA把赛场搬到了城市里,开始从军用转为民用。新赛场内有交通灯、汽车等复杂环境,与未来无人车实际使用的环境更接近。比赛结束,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夺得前三名。无人车研究领域的格局似乎开始稳定下来,DARPA的赛事却戛然而止。由于各种原因,美军至今未将无人车技术用于后勤运输。但是,技术的发动机一经启动,就没有人能让它停下。

图6-4是2007年DARPA无人车挑战赛的冠军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Boss”,车顶及车头加装的设备体积和复杂程度远超今日进行路试的各类无人车。DARPA发掘了无人车研究者的潜力,也孵化了无人车的基础技术路线。

比赛中车队普遍通过摄像头、雷达、激光设备来探测周围的地形和障碍物。将结果与GPS和传感器的信息整合为一体,做出加速、减速、转弯等操作决定。十多年后,后人所做的,无非是在这条“无人车智能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迭代,更加深入和精细化。

图6-4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无人车“Boss”

资料来源:http://mt.sohu.com/20160805/n462676928.shtml

比赛促生了一个由发明家、工程师、程序员、开发商组成的无人车生态圈,也促成了无人车技术投资热潮的兴起。谷歌、苹果、特斯拉、优步、百度陆续宣布研发无人车的计划。各家都毫不掩饰自己在无人车领域的野心,仅谷歌而言,不仅挖走了斯坦福团队的领军人物塞巴斯蒂安·史朗,还把该校研究无人车的人员几乎一起揽入门下。2007年冠军团队的核心人物惠特克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很多学生和同事都成为美国无人车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互联网企业的灼热展望中,就连保守的传统汽车制造厂也“被迫”加入了“无人车军备竞赛”。

虽然当年实验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量产和商业化,让无人车陷入瓶颈,不过2007年依旧值得记忆,不仅是因为它开启了无人车的新篇章,更是因为这一年深度学习研究重获新生。这个节点过后,相关领域也呈现井喷之势,大数据革命、云计算兴起、移动互联网浪潮、数据采集渠道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