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讨好行为不总是讨喜的(第2/6页)

·我和邻居家的儿子订阅了两本杂志,尽管我大可不必花钱捧场的,而他却说他要靠这些销售业绩为班级赢得某个奖项。

即使我觉得没有必要每周进行三次房间吸尘打扫,我还是照做了因为那是我丈夫所期望的。

· 我花了一个小时听一个闺蜜在电话上倾诉她的婚姻问题,却不能哄自己的小孩休息。

·有一个泛泛之交把我当作她最好的朋友,经常给我打电话。她却没发觉我很不待见她,但我又没法鼓足勇气告诉她实情。

·即便我不情愿,我上周还是志愿去教堂的苗圃里做义工,尽管我上上周才做过的。

·当父亲批评了我教育孩子的决定时,我不发一语。就算他完全没弄明白刚才是怎么一回事。

这张清单无了无休,其中安妮塔详细叙述了她不顾自身的合理需要,而设法让别人开心或是迁就他们的许多情形。在她念完这份清单之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噢!使他人满足的劲儿肯定令你心力交瘁了吧!怪不得抑郁和挫败感那么轻易地找上你。你着实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了。”

可是,设想一下,一个好的性格特征可以泛滥到滋长不健康情绪或关系习性的程度,这也是有可能的。

安妮塔的情况是,她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待人友善、有求必应或柔顺服从之上。只是,那些可贵特性的泛滥会导致抑郁和积郁愤怒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令人挫败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她会发现自己在最主要的人际交往中越来越无能为力了。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现在我已经到了害怕和别人说话的程度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请求。”

不健康的讨好行为可被定义成有迎合他人喜好的倾向甚至到了危害个人身心健康的程度。与宗教的无私为人服务的信念不同的是,它促使了操纵模式或至少是漠视模式的形成。

记得一次会面时,安妮塔告诉我,“自年少时起,我就养成了信奉友善、宽恕和容忍为美德的习惯。至今我仍然信奉那些特性,然而我猜测还得学会对等的另一面。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要如何应对人们无礼的、操纵的或者自私时的行为。看来我必须变得强韧才行,不然总是感觉被利用了。”

“我赞成你要变得强韧的做法,”我回答说,“我们俩也都赞同我们的目标不是把你改造成一个不可一世的从来不帮别人倒垃圾的暴君。”

我们都不禁莞尔,因为我们意识到那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你在考虑做出哪种必要的调节,以便使讨好行为恢复平衡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觉悟是改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你将要像安妮塔一样给自己列出一份详细的清单,来测定此种模式在你生活占多大的比重。

把觉悟带入行为过程之中,仔细审视以下讨好者常见的问题陈述,勾选符合你的条目:

(1)我对是非对错有着自己的看法,但在一个说服力强的人面前,我不一定能坚持己见。

(2)我会被罪疚感所驱使。

(3)如果我让某人感到不安,我也会心烦意乱。

(4)我觉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其他人更努力。

(5)人们要是知道我在遏制心中的怨恨,会感到很吃惊的。

(6)只要有人生气了,我就会进入绥靖者模式。

(7)假如是有人质疑我作的决定,我认为自己最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8)当我做了某些令自己高兴的事儿时,我或以为这是自私的行为。

(9)我过于频繁地给别人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只因他们不想做。

(10)有时我拼命地充当好人。

(11)由于关键人物是喜怒无常的,我只好小心翼翼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