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3/10页)

谈到吴三桂的历史,实在是头脑错乱、整个一个稀里糊涂的话题。

面对这个话题,应该感到尴尬的不单单只有一个吴三桂,还有所有愿意正视这一段历史,同时智商指数还不算太低的人。

以往,吴三桂受到了不少痛骂,这些骂声并非毫无道理。当人们把他骂成是“汉奸”、“认贼作父”、“引狼入室”等等时,如果是出自晚明前清时代的文人之口也就罢了,毕竟他们中有不少人是明朝遗民,心中藏着深深的隐痛。若是出自当代人之口,问题就出来了。在把吴三桂骂得狗血淋头时,这些人似乎已经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扔到了脑后。道理很简单:假如吴三桂与李自成联起手来,将多尔衮与大清铁骑打回到山海关之外的话,中国还会是今天的中国吗?

翻开历史地理书籍和历史地图集,我们很容易就会知道,大明帝国最大时,其有效控制的国土面积大约在五百万平方公里上下;到明朝末年,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则只有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大清帝国入主中原之后,其有效控制和治理的国土面积,最大时曾经达到过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即便经过晚清时节的丧权辱国,中国国土面积仍然保留下来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如果不是吴三桂打开天下第一雄关,有谁能够告诉中国人——那已经烂透了的大明朝、刚刚进入北京就开始烂的李自成,还有那位差一点就把四川人杀光了的张献忠等,还会做出些什么惊世骇俗的事迹来?

如果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挑战大明帝国,今天可以被颂扬成“为多民族祖国的壮大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建树了丰功伟绩”的话,应用这种逻辑,吴三桂的功绩可能比他大得多。因为,这种讨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而不是多重标准的胡扯八道。

其实,谈论吴三桂,可能从人性的角度入手才是最好的切入点。

一位并不是很了解吴三桂其人其事的女士,在听我介绍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直至最后身败名裂的故事后,沉默片刻,便断然评论道:“所有的女人都会渴望这样的爱情!”假如她的话真能够代表占人类总数50%的女人,我们就势必需要反省:以往,中国人在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时,是不是太缺少人性的考虑了?

当一种制度与文化,时不时就要把人逼到去选择是要自己合法的心爱女人还是要父亲,是要这个女人与父亲还是要地位、前程与名誉,是要活着还是要死去时,需要批判和反省的难道不是这种制度与文化吗?或者换句话说,陈圆圆被人家抢走之后,一定要吴三桂去向抢人者致敬,并鞍前马后地做这个人的马仔,才是应该被肯定的吗?显然,对吴三桂的诅咒和这个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吴三桂的问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冲突与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分裂问题,吴三桂的矛盾挣扎,是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与变迁中,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与挣扎。缺少解决这种矛盾的观念与机制,是酿成我们民族中许多出类拔萃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显然,吴三桂是一个本来出类拔萃,却不幸被时势、制度与文化逼着走向了反派的悲剧人物。

可以断言的是: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是我们过去历史上此类悲剧层出不穷的原因,今后,若解决不好这个问题,这样的悲剧还会层出不穷。

现在,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三藩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问题是对眼下的三藩应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皇帝,他所面对的确实是一个过于复杂而重大的问题。他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乾清宫中绕殿徘徊,一个人对着那张条幅发呆,犹豫彷徨,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乱流离,残破不堪的国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一切的一切都在百废待举。在当时的政治文化条件下,若能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实现杯酒释兵权,可能是解决三藩问题的最好办法。无奈,皇帝预备这样做,三藩却没有交出兵权、回家安享富贵的觉悟。或者,皇家翻脸无情、政治上翻云覆雨他们见得太多了,没有人敢相信皇帝的诚意。这种情形可能是酿成三藩之乱的部分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