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权臣固政

李德裕复相

随着陈王李成美和安王李溶等人的被杀,在朝廷中担任宰相的牛党成员杨嗣复、李珏以及与牛党关系关系密切的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等人全都失势,朝廷内取而代之,掌握朝政的是李党领袖李德裕。

开成五年(840年)九月,李瀍将在淮南任上的李德裕召回朝廷,先是任命其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又兼门下侍郎,由此开始了李德裕独掌宰相大权的时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李德裕54岁,当年他的父亲李吉甫出任淮南节度使时是51岁,后来应召入朝担任宰相也是54岁,被朝野视为奇异之事。

事实上,李瀍重新起用李德裕担任宰相,并不完全是因为李德裕具有真才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牛党不拥立自己的政治原因。尽管如此,由于李德裕后来一系列出色的表现,例如,平定泽潞之乱、北征回鹘、会昌废佛等,使得他在李瀍在位时期一直身居宰相职位而没有变化。

对于重新回到朝廷的李德裕而言,现在自己得到皇帝陛下的信任,这个机会实在很难得,他利用李瀍对他的信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掉长期让他如芒在背却始终未得妥善解决的心病,那就是设法删减《宪宗实录》中关于他父亲李吉甫的一些有碍名誉声望的记录。

李吉甫当年因为主张对藩镇采取用兵之策,而深受宪宗李纯的赏识,无论在朝廷中,还是出镇地方,都有很多建树,当然他也得罪过很多人,尤其是元和三年(808年)发生的贬谪制科考官和对牛僧孺、李宗闵等人长期压制不用,进而导致朝野舆论的批评。

记载宪宗李纯一生史事的《宪宗实录》一共四十卷,是路随等人监修,沈传师等人修撰的,在大和四年(830年)三月修成。

由于唐朝中期以后,朝廷斗争日趋激烈和复杂,其中对史馆中各类历史文献的修撰工作也产生很多影响。秉笔直书,善恶如实记录似乎已经大成问题,而且在实录修成之后,出于某种政治需要而一再进行删减涂改,进而失去了历史记录的严肃性和可信程度。

当时《宪宗实录》修成后的遭遇即是如此,文宗李昂在位时曾经下令修改其中顺宗李诵在位时期的某些记录,但遭到了路随的反对。不过路随虽然上疏指出修改实录记载的种种不妥之处,但是文宗李昂并没有接受,依然下诏进行修改。于是在大和七年(833年),路随将经过修改的《宪宗实录》和新修撰的《穆宗实录》二十卷一起进献文宗李昂。

而李德裕复相后想要修改的《宪宗实录》,正是路随在大和七年完成修改的版本。从文宗李昂给路随的诏令来看,当时对《宪宗实录》的修改,也仅限于顺宗李诵时期的史事记录,而李吉甫对朝政产生较大影响是在元和二年(807年)担任宰相以后,但李德裕仍然担心《宪宗实录》中存在着不利于父亲的记录,所以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修改实录。

早在文宗李昂即位之初,曾经下诏宗室成员李汉担任实录修撰,参与《宪宗实录》的编撰工作,李汉秉承史家直书的优良品德,尊重历史事实,对李吉甫在宪宗时期的所作所为如实记录,因此备受舆论称道,但相反却深受李德裕的厌恶和疏远。

李德裕为了达到修改《宪宗实录》的目的,先是在会昌元年(841年)三月,带领重新回归朝廷的宰相班子成员陈夷行、崔珙、李绅,以宪宗李纯有中兴之功,上疏皇帝李瀍请求为宪宗李纯修建百世不迁之庙。李德裕这样做无非是想提高宪宗李纯的祭祀规格,以博得皇帝李瀍对自己的好感,为他修改《宪宗实录》的计划奠定基础。

但是李德裕没有想到,他的请求不太合乎礼法。因为在古代宗法制度中,关于祭祀祖宗有这样的规定:只有始祖之庙才能永远不迁,而始祖以下的历代祖宗在祭祀世代之数过于遥远后,要按规定迁入太庙,并按次序排列,统一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