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时局考验(第4/11页)

“李同捷对抗朝廷已有三年,多亏我家主帅努力破贼,才使得他最终投降归顺朝廷。否则,就算你作为远道而来的钦差大臣,凭借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能够降伏李同捷吗?你不过是皇帝陛下派来的使者,凭什么仰仗天子的威信,藐视我们这些功臣而不请示我家主帅呢?”万洪终于忍无可忍,对柏耆气急败坏地说道。事实上,他并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话已经严重伤害了柏耆的自尊心,而且更出乎万洪意料的是,他的话音未落,柏耆已经拔刀向他砍去,万洪猝不及防,顿时人头落地。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全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吓住,而柏耆倒是没有表现出慌乱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斩杀万洪一定会激怒李佑,自己孤身一人待在此处恐有不测,所以他立即押解李同捷及其眷属出城,瞒着李佑急速向长安奔去。当走到江陵时,柏耆听说王廷凑准备策划劫取李同捷,于是轻率地将李同捷斩首,将其首级送往京城。

不过,当柏耆做出斩首李同捷的决定时,也为他自己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当李佑得知柏耆杀害了自己的部将,并已经擅自押解李同捷进京的时候,这个领兵平定横海镇的主要将领顿时怒不可遏。在他看来,朝廷征发诸道兵马围攻李同捷苦战了三年才迫使他投降,而柏耆仅仅作为一个使者,竟然仰仗天子之威径直劫走李同捷,作为他一个人的功劳,诸道节度使的功劳几乎被一笔抹杀,这实在让人感到窝囊。

因此,李佑联合诸道节度使联名上疏李昂,说柏耆作为皇帝的代表进入沧州城后,没有彰显出皇帝的体恤爱民,反而在城内抢劫百姓财物,因为担心李同捷进京后会揭发自己,所以半路上杀掉李同捷以灭口。

奏疏的最后,李佑特意加了一句话:

“耆争功不逊,致使功臣被戮,臣愧对将士,恐生变!”

当李昂看完诸道节度使的联名奏疏后,他知道此时是得罪不起藩镇们的,一旦生出变故,那或许会是帝国的灭顶之灾。柏耆作为自己的使者,不仅没有很好地完成宣慰任务,反而擅杀大将,这是不将自己放在眼里的表现。

为了平息众怒,李昂下令外贬柏耆,并将李同捷的眷属发配湖南。不久,李昂又得到李佑因为爱将被杀而伤心得一病不起的消息,一怒之下又赐柏耆自尽。

横海之乱最终经过三年苦战而被平定,其治所沧州经过多年的战乱,骸骨遍地,郊野荒凉、人口流失十分严重,活着的人口不超过十分之二三。八月六日,李昂得到横海节度使李佑病逝的消息,不仅黯然神伤,同时任命卫尉卿殷侑为横海节度使。殷侑到任后与士卒同甘共苦,鼓励他们种田养蚕,流散在外的百姓逐渐回到家乡。他上任一年后,依靠当地租税的收入,已经能够支付一半的军需,两年后已经能够全部支付。而在此之前的李同捷在任期间,横海镇三万军队的军需全部需要朝廷度支供给。

当时王廷凑看到李同捷服罪后,不免惊恐忧惧,他担心朝廷会继续增兵合围自己,于是他向临近的藩镇透露出自己愿意归顺朝廷的愿望。而李昂因为刚刚平定横海,朝廷需要休养生息,在了解王廷凑有意归顺后,下令停止对成德的征讨,赦免王廷凑。至此,包括横海和成德在内动乱三年的河朔地区,终于勉强安定下来。

可以说,平定河朔地区动乱,是李昂即位以来经历的第一个考验,在朝臣和诸多藩镇们的努力下,他最终算是勉强过关。内乱始平让李昂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事实证明,上天再次为李昂带来考验,因为仅仅在平定河朔地区的三个月后,李昂便迎来了他即位以来的第二个考验。

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二十日,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向李昂呈上了加急奏报:南诏军队入侵大唐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