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昏庸二帝(第6/20页)

关于“销兵”之策与对藩镇的态度,无论是对李恒还是段文昌和萧俛来讲,“销兵”不过是削弱藩镇的一种手段,从主观意识上他们从没有对藩镇进行姑息,所以说“销兵”也是对用兵策略的一种变通之术。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朱克融、王廷凑发动叛乱,再次拉开了朝廷与藩镇斗争的序幕。在这场较量中,皇帝李恒积极平叛,下诏从两税留州留使部分钱中每贯割二百文,并出内库钱五万贯以助军用。而主张“销兵”的萧俛和段文昌,在看到战事已不可避免时,积极主张平叛。从二人的所属派系来看,很难划分究竟是哪个党的成员,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说“长庆销兵”是对元和用兵之策的全盘否定。

藩镇叛乱

“长庆销兵”的直接后果就是卢龙镇的朱克融和承德镇的王廷凑相继反叛。

卢龙节度使刘济在李纯征讨成德时可谓是用力不少,不过刘济外出作战,以长子刘绲全权处理卢龙政务,这就引起了另一个儿子刘总的不满,结果刘总趁刘济病重时,发动兵变杀死父亲和兄长,然后自领军政。后来看到李纯先后讨平实力强大的吴元济和李师道后,刘总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所以上表请求归顺,被朝廷晋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结束了对抗的局面。

不过刘总是个阴险小人,本来归顺朝廷后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弑父杀兄的阴影总是萦绕着他,甚至每当夜深人静时,刘总经常梦见父兄来索他的命,这种恐惧缠绕着他直到晚年。

长庆元年(821年)正月,刘总上奏朝廷请求放弃官爵皈依佛门。不久,皇帝李恒正式允许他出家。他在出家前对卢龙的后事作了安排,将卢龙一分为三,即幽州、涿州和营州为一道,任命张弘靖为节度使;平、蓟、妫、檀四道、州为一道,任命平卢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瀛、莫二州为一道,任命京兆尹卢士玫为观察使。

此外,刘总又选出部将中有功劳,但又难以节制的将领报请朝廷予以晋升,使卢龙的将士都能产生到朝廷做官的兴趣,例如朱克融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当时的皇帝李恒沉湎于酒色,所任用的两位宰相崔植和杜元颖没有什么政治眼光,除了卢士玫之外,刘总推荐的其他人一概不重用。而作为前任卢龙节度使朱滔之孙的朱克融在到达京城长安后,本以为会得到晋升,可是等来等去也没有消息,甚至连吃饭穿衣也要向别人借钱,像乞丐一样。为此他每天找借口到中书省,要求朝廷委任一官半职以养家糊口,可是朱克融的请求犹如石沉大海,于是朱克融开始怀恨在心。

张弘靖到达幽州上任后,看到朱克融在京城窘迫至极,下令让他返回幽州听候调遣。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朝廷而言,放走朱克融无异于放虎归山,而对于张弘靖而言则是厄运的开始。

张弘靖管理辖区一改刘总先前亲民爱兵的做法,总是表现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有时一连十几天才出来处理政务,平时将士们很少知道他的行踪。由于张弘靖不熟悉相关情况,所以将政事委任给幕僚韦雍,但韦雍恰恰是个年少轻薄之人,不仅克扣朝廷拨给士兵的军饷,而且经常鄙视将士,认为如今天下太平,耍得一手好剑不如多识几个字,为此遭到将士们的怨恨。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的一天,韦雍外出的时候,一个下级军官在街上骑马奔跑,不小心撞到了韦雍护卫队。韦雍当时大怒,下令将那个军官从马背上拖下来,准备当街实施杖刑。但河朔地区的人不习惯接受杖刑,于是表示不服。韦雍将此事上报给了张弘靖,结果这件事被分配给军虞候审讯惩处。

当天夜晚,兵营中纷纷传开此事,士兵们群情激奋,随着情绪的不断恶化加上对韦雍的怨恨,士兵们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准备发动叛乱,大家纷纷冲出兵营,冲进节度使府衙,将张弘靖的府衙洗劫一空,并将张弘靖囚禁起来,随后又杀死韦雍以及其幕僚张宗元、崔仲卿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