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鏖战洛阳(第4/12页)

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时候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来。

心存幻想

缺粮的日子是十分难受的。

即使意志再坚定,也架不住肚子咕咕地叫。于是洛阳周围,曾经依附于王世充的一些郡县开始纷纷倒戈,投降了唐朝。洛阳逐渐地变成了一座孤城。

王世充本以为李世民会率领主力大军,直捣洛阳城下,然后开始一场攻城战,如果这样,即使洛阳是座孤城,但是凭借洛阳城坚固的防守,也完全可以抵御唐军,然后等唐军疲惫时,再搞个突然袭击,到时大获全胜。

可惜,这一切都是假设。

事实告诉我们,过分依赖主观意识的判断,其实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李世民不仅没有率大军攻洛阳,反而在洛阳北边的北邙山安营扎寨,准备要打一场持久战。

既来之,则安之。王世充我会陪你玩到底。

这一下,王世充傻了眼。他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来了个“坐地泡”。最关键的是,李世民耗得起,王世充耗不起。

长安方面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李世民运送粮食,而自己却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王世充甚至后悔当初自己怎么会占了洛阳这个倒霉地方。面对如此现状,王世充也只能是一声叹息,此时他既没有决战的勇气,也没有守住洛阳的信心。

但王世充能够占据洛阳,成为一方霸主,依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事实上,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王世充还是想出了一个保住洛阳的方法。至少在他看来,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什么办法?求和。

八月十日,在撑了将近一个月后,王世充终于坐不住了,他决定主动出击。当然这次出击,并不是准备和李世民进行决战,而是谈判求和。

王世充列阵于洛阳城西北的青阳宫,这里和李世民驻扎的北邙山,仅有一河之隔,在这里他准备好好地做一下李世民同志的思想工作。

“秦王殿下!隋朝已经灭亡了,李唐占据关中,我占据洛阳,我并没有向西侵略唐朝,现在秦王殿下率领大军来到洛阳,是什么用意?”在我看来,这是纯粹的废话。先前两家在局部战场的摩擦,难道是在进行访问交流?

李世民的回答很简单:“现在所有的人都敬仰我大唐,唯有你不把大唐放在眼里,所以我才率领大军前来兴师问罪!”

你以为不侵犯我就可以了吗?有想法也不行!

“我们双方现在息兵讲和,这不是很好的事吗?”这句话说得完全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宁可被人打死,不能被人吓死。现在仗还没打,胜负还很难说,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居然说出如此下贱的话。

没前途,实在是没有前途!

在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暴露出王世充一个致命的弱点———目光短浅。他没有看透,即使自己说出N多个道理,李世民也是不会撤兵的。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是永远没有道理可讲的。能够讲的,是实力。

针对王世充提出的息兵求和,李世民只说了一句话:“奉诏取东都!不令讲好也!”对不起,要想讲和,最好和我老爹讲去,我的任务是把你消灭。

谈判到此结束。还得接着打!

李世民的这番回答,意味着谈判彻底破裂,双方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是兵戎相见。王世充同时也郁闷到了极点,恨不得马上打过河去,把李世民打倒在地,最好再踏上一万只脚。

但最终,王世充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因为这次他根本没有做打仗的准备,本以为自己好言好语,会让李世民感动,没想到却吃了个闭门羹。既然谈不成,那就只能打下去吧。

两军依旧相持。

李世民并不着急,自己粮草充足,完全不必急于进攻,他心里很清楚,洛阳不可强攻,当年李密就是强攻洛阳,虽然大小百余战,但到最后依然没有拿下来,自己反而耗得油枯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