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车来到中国(第2/4页)

很快,铁路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英国,修筑铁路成为最热门、最时髦的事情。

1833年以后,蒸汽机车逐渐取代了在铁轨上行驶的马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是英国铁路修建的高潮时期,1880年主要的线路基本完成,1890年全国性铁路网形成,路网总长达32000公里。

在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建成的三十九年之后,中国境内也出现了第一条铁路。但是这条铁路不是中国人修的,而是由英国人杜兰德修的,而且这条铁路不是修来用的,而是修来看的。

那是1864年,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大约有600米长的窄轨铁路,还专门弄了一台小型蒸汽机车拖着3节车厢在铁道上来回地跑。当然,杜兰德当时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只是为给自己的火车做宣传广告,希望引起清政府的重视。可是,广告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很快,清政府以“殊甚骇怪”为名,勒令杜兰德把这条铁路拆除了。

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仅仅是玩具而已,拆了也就拆了。那时候的广告对人们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也没有调动出人们潜在的需求。

186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吴淞上海之间河道淤塞,疏通困难,大吨位轮船无法停靠上海港,请求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以便大吨位轮船停泊吴淞后,能和上海办理联运。这时的清政府尚对修建铁路心存疑虑,没有批准威妥玛的请求。

1872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个花招,声称要修筑一条吴淞至上海的“马路”,得到清政府当局同意后,组建了吴淞道路公司,1874年秋,更名为“吴淞铁路有限公司”,并于12月开始筑路。

要修路,先买地。但是买地的过程中,开始出现问题:一是地价问题214,二是迁坟移树而导致的心理观念问题。因此“有乡民妇女与洋人阻挠,甚至彼此扯碎衣物”215现象发生。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吴淞铁路有限公司”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凡遇屋宇坟墓一概绕道纡折而过”;第二,巨价赔偿;第三,用当地人筑路,“有时殆至二千之数”,“每人不大不小支结每日工钱约二百文”。216

虽然有人反对,但是树移了,风水改变了,可是没看到现实的报应啊!仅停留在观念中的阻力是没有力量的,在利益的驱动下,铁路还是照修。

事实上,都是钱的问题,当给农民的赔偿价格到位,让农民有钱可赚,而不是让他们的利益受损,农民都是会做出让步的。最后的结果,“乡人皆踊跃从事,毫无怨嫌”217。

所以,在铁路修建的过程中,虽然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发生着,但是,这都是利益相关人的矛盾,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抱着“新奇”的态度对待它的。

1876年2月14日,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通行试车,尽管仅有一列拉石子的火车,但上海市民仍倾注极大热情,“远近游人已往来如织”,218“每日往观者老幼男女不下数千,大有众蝶觅香,群蚁逐膻之势”219。

1876年7月1日,火车公司请上海华人市民免费乘车,“是日未至,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等,更有妓馆中之娘姨大姐满头插遍珠兰梔子花,香气四溢”,“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220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通车,“到下午1点钟,男女老幼,纷至沓来,大半皆愿坐上中两等之车,顷刻之间,车厢已无虚位,仅有买得上中之票仍坐下等车者221。迨车已开行,而来人尚如潮涌至,盖皆以从未目睹,欲亲身试之耳。”222

有许多人说中国是个保守的国家,中国人是个思想守旧的民族223,对于这一点,我倒倾向于同意张鸣教授的意见,中国老百姓的骨子里并没有体现出保守的天分。吴淞铁路通火车的情况和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展出时引起的效果相同224见马长林、周利敏:《吴淞铁路的拆除及影响》,载于《档案与史学》年第期。225,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人们“踊跃从事”与“好奇”就认定铁路的修建就是受所有人的欢迎的。事实上,铁路的通行可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例如,铁路会切断许多小路,影响农民出行;火车机车的火星飞到附近草房上,可能烧毁农民的草房;当然,还有因铁路修筑本身而带来的因工程承揽而产生的矛盾,对其他水陆运输造成的冲击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问题226。因利益受损,铁路跟群众的冲突不断,甚至出现在铁道上堆石头、数百人手拉手拦火车的情况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