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的洋务派

所谓洋务,也就是务洋,是指学习和使用西方先进技术。所有参与和支持洋务的人我们称之为洋务派,事实上洋务派不是一个政治团体,也根本不是一个组织,而只是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的人的统称。洋务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隶属的,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甚至发生攻讦的现象,因此,也自然形成一种对洋务运动的掣肘。大家知道翁同龢并不是一个思想保守和僵化的知识分子,但是由于他和李鸿章的积怨,所以甲午海战时主管财政的翁同龢还是摆了李鸿章一道,海战失败,洋务运动失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翁同龢。

1.奕(1832-1898年)

恭亲王奕,道光第六子,咸丰异母弟。虽幼时聪明好学,但终未夺得皇帝位。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主持议和以及大量的善后事宜使他赢得了西方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当然他也通过议和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受命主事。咸丰帝过世,奕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成为实力派人物:担任军机处领班大臣,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奕重用地方实力派,大搞洋务运动,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但由于其媚外,亲近列强,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失败,慈禧太后因“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1894年,中日战争期间再次起用,管理总理衙门,授军机大臣,总理海军,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但再无作为。1898年病死,时年66岁。

2.曾国藩(1811-1872年)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有争议的人物。

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比较笨,曾童试17次不第,于是在家设馆授徒。曾国藩5岁在家识字,6岁入其父私塾读书。然而曾国藩遗传了父亲的特质,也比较笨,幸好勤奋好学,勤以补拙,22岁考取秀才,23岁中举人,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曾国藩,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9岁升授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右侍郎,40岁兼吏部左侍郎。

仕途正顺时,母亲去世,回籍奔丧,那是1852年10月,曾国藩42岁。那一年,太平军在湖南闹得正欢。

第一章已经说过,十九世纪中期的八旗已经不再是一支有作战能力的部队,面对带着宗教狂热的太平军,不堪一击。清政府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力量去对抗太平军。

1853年,借着清政府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曾国藩趁势在其家乡湖南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1854年2月,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开始了整整十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艰苦历程,虽屡败,但屡战,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曾国藩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但他也因其用刑苛酷,杀人过多,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屠户”。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尽管世人对他褒贬不一,他对洋务运动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筹设安庆内军械所,创办江南制造局,派遣首批赴美留学生,最大的功劳是带出了一个好学生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