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恶的李泰国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失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陷于极端混乱之中,“倘有一线可为,不惜委曲迁就”的奕照会英、法公使,要求停战谈判。英法联军边打边谈,一个月后,在安定门城墙上火炮的压力下,《北京条约》“顺利”签订。

可能是认识到了武器的重要性,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1833年—1898年),会同桂良、文祥上奏了《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开始了。

是什么东西让这几个家伙要搞洋务运动?通常的认识,洋务运动的开始是针对洋人的,因为被外国人打怕了,所以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大量的资料显示,原初的最大动力却不是“制夷”,而是“安内”。

为什么不是“制夷”?

1860年11月以后,亦对一件事很纳闷,“自换约以来,该夷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而所请尚执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似与前代之事稍异”。184也就是说,外国人也真怪,费了这么大劲,没有抢劫金钱珠宝、没有屠城,没有掠地占奴,被我们用两张纸(条约)就给糊弄跑了,不像是传说中的野蛮人啊!当然,可能他把条约当白条打了。

当然,有此想法的不只他一人,1860年危机时任兵部尚书,同时又是主战派首要人物的沈兆霖,也对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没有为所欲为的事实感到震惊,他在《吁请回銮疏》中这样说,“以万余众入城而仍换约去,全城无恙。则该夷之专于牟利,并无他图,已可深信”,“尔海邦果能示以诚信,尚易羁縻。”185

也就是说,1860年10月25日(中法签订《北京条约》)以后,“守规矩”的英、法、俄,拿了钱,割了地,所有的想法都实现了,已经退兵了。所以在这个时候,针对外国人的“自强”运动只是“一项更积极和更长远的政策”,而不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另外一个方面,他们觉得对待守规矩的外国人,不一定非要使用武力,给点小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动武呢?

相对于外国人的侵害,国内有一个更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需要处理,那就是太平天国。

1860年5月,太平军集中兵力,大破清军江南大营,洪秀全命令诸王东征,“限一月肃清回奏”186。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英王陈玉成等分路东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夺取了常州、苏州两府的大部分地区和镇江、松江两府的部分地区,兵锋直指上海。自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太平军要攻打上海,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不是因为上海是个大城市。那时的上海,不是中国商业中心,也就是一个县城而已。问题的关键是它是1840年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有大量的外国人住在这里。清政府当然不是要保护外国人免受太平军欺负,他是怕他们俩搞到一块去,上海一旦丢失,那么太平天国势力就有可能借助上海的优势地位,向“洋兄弟”们购买大量的先进武器,那将是对清统治者的最大威胁。

事实也正是这样,太平军跟洋人的关系一直不坏,他们对洋枪洋炮很感兴趣,从起义开始他们就开始从“洋兄弟”手中高价购入洋枪洋炮,而洋人也乐于从倒卖军火武器中发财。1862年4月,上海一间洋行一个月内就卖给太平军洋枪3046支、子弹18000发、洋炮795门、火药10947磅、炮盖450万个187。同年,忠王李秀成帐下已有“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作战时“挟西洋开花炮自空下击,子落则石裂铁飞”。时人评论,“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