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

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怎么才能解决洋人的问题呢?清朝的官员们并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摸不能瞎摸,林则徐认识到,“筹夷务必知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174为搞好情报工作,他多方觅求精通外语的人才,“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175。这一期间,林则徐翻译了四本书:第一本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国商人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抄齐统订数本”,“借以采访夷情”176;第二本是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专门组织人翻译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第三本是把瑞士人瓦特尔的《国际法》翻译成《滑达尔各国律例》;第四本是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总之,为制定对策、办理交涉事宜,林则徐做足了准备。然而正是他的这些为禁烟而做的准备工作使他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177

1841年,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把《四洲志》以及有关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嘱撰《海国图志》。

1842年,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有才而又有爱国激情的魏源据《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的“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年)扩成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各个方面。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为什么《海国图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呢?

首先是因为它给了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世界观念。明末利玛窦等人来华,也带来了世界知识的新东西,但却并没被人们重视。康乾盛世时,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更不知海外有先进的文明。《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使当时的中国人能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当然,打开中国人眼界的并不仅仅是这一本书,还有一本1849年出版的《瀛寰志略》。这是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徐继畲178晋升福建巡抚,道光皇帝召见时责成他编的。由于是皇上的命令,徐继畲发奋努力,随时采访,广为搜集资料,1844年,初稿完成,几易其稿后定名为《瀛环志略》。1848年初刻于福建抚署,1865年由总理衙门主持重刻。该书分10卷,分装6册,有图44幅。书中先为总说,后为分叙,图文并茂,互为印证,对世界各国的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制、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国比较,都有较详细的描述,还间有议论。《瀛环志略》一问世,便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曾任福建巡抚的刘鸿翔赞誉此书是“百世言地球之指南”,福建道员鹿泽长说该书“于国家抚驭之策,控制之方,实有裨益”。

其次,虽然在介绍国外方面《瀛环志略》胜《海国图志》一筹,但是《海国图志》有一点是《瀛环志略》所不能比的,那就是它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号召“以甲兵止甲兵”,强调“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才“能制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