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神坛的洪秀全(第3/4页)

1847年冬,洪秀全、冯云山在桂平带领会众捣毁庙宇,引起了地主豪绅的不满,并以“聚众谋反”的罪名将冯云山扭送县衙。洪秀全为了营救冯云山,返回广东向两广总督耆英提出申诉,要求释放冯云山,结果是徒劳碰壁。1848年5月在杨秀清的领导下,通过贿赂的方式,营救了冯云山。

1849年7月,洪秀全和冯云山一起重返紫荆山。这时候,正值广西灾荒严重,饥民遍地,拜上帝教也在和地主团练的斗争中,日益发展壮大。面对着大好革命形势,洪秀全和冯云山立即命令各地会众“开炉铸铁”,“明打犁耙,暗打刀枪”,拜上帝教进入了起义准备阶段。

1850年,洪秀全发布“团营”号召,各地会众纷纷向金田集中。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阴历十二月初十),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太平王”,后改称“天王”。

有的学者说,“洪秀全从一个传统儒生变成儒家文化的叛逆者,具有很大的偶然性。”129然而这种偶然性却是发生率极高的。

洪秀全走向神坛,既有偶然性,同时也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当然我们的教科书都说这是因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宏观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形成的,然而我却认为这种必然性却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去解释。

造反者大抵可分三类:

一类是逼上梁山的。这一类型的主要特点就是随着现存环境给他的压力不断加大,超过了他的心理底线,愤起而反之,正如吴思在他的《隐蔽的秩序》里讲的U型反转。其代表人物就是林冲,一个安分守己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父亲是东京的提辖官,岳父也是禁军教头,有一个貌美的妻子。正是因为太尉高俅之子高衙内垂涎林冲妻子的美貌,多次设下毒计要置林冲于死地,万般无奈之下,本心希望在体制内生存的林冲在一个风雪之夜投奔梁山落草为寇。林冲虽是小说虚构人物,但却是现实人物的归纳总结,此类造反者是造反者的大多数。

陈胜、吴广,原为屯长,带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当斩。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认为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大背景下,造反倒可能免于一死,于是陈胜吴广率领戍卒,杀死押解的将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刘邦,原为沛县泗水亭亭长,奉命率500名民工去骊山修陵,因多雨,路途泥泞,很难行走,四天的路程走了十三天。按秦朝律典,服劳役误了工期也要杀头。一些民工怕贻误工期被杀头,在芒砀山便悄悄地逃跑了。面对形势变化,刘邦知道,去筑骊山墓,必贻误工期,误了工期是死,造反倒是死里求生的唯一出路。于是决定造反,剩下的350多名民工就跟刘邦造反了。

朱元璋的造反同样具有强烈的逼上梁山色彩。1352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因贫穷入寺院为僧。当时天下已大乱,朱元璋有心造反,又怕风险,安心为僧,又恐早晚被官兵捕杀以充军功,正计算不清的时候,同村人汤和130托人带给他一封信,邀其投奔红巾军。“背地里读了,越发一肚皮心事,在大殿上踱过来,踱过去,以口问心,以心问口,反覆计较。”犹豫了好几天,同房的师兄偷偷告诉,“前日那信有人知道了,要向官军告发”,急得无法,回村找周德兴131讨主意,周德兴劝他“向菩萨讨一个卦”。忐忑中走回寺院,发现“僧房斋堂全烧光了”,只剩下伽蓝殿,“元璋待了一阵,走到伽蓝神前,磕了头,拿起圣珓,默祝菩萨:许出境避难,赏阳珓;守破寺,一阴一阳。一掷两珓全阴,两掷三掷还是全阴。不许走也不许留,只有投红军去了。再祝投红军给阴的,一掷果然是阴的,大吃一惊。三次默祝,投红军实在害怕,还是求菩萨指点,逃往他乡,另求生路。闭着眼睛把珓掷出,一看一个是阴珓,投红军,一个呢,不阴不阳,端正地竖在地面。菩萨也劝元璋造反了,还有什么可说的!”132“忍无可忍,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133“谷底到了。”134